新华网 > > 正文

特大暴雨中无一人因灾死亡是如何实现的——湖北五峰党员干部“包保到户”应对洪涝灾害观察

2016年07月26日 17:28:26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7月26日电 题:特大暴雨中无一人因灾死亡是如何实现的——湖北五峰党员干部“包保到户”应对洪涝灾害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自宸

  32小时极端降雨量超过400毫米,瓢泼大雨引发滑坡险情频发,西部4个乡镇道路、通讯、电力中断,近7万群众“失联”近50小时……危急时刻,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党员干部“包保到户”制度发挥“神功”,实现无一人因灾死亡。

  26日,记者在这里回访发现,罕见灾害来临之际,在没有统一组织指挥情况下,分布在大山深处的党员干部们,按照应急预案主动出击,带领“一小时活动圈”内群众开展抗灾自救,甚是有效。

  特大暴雨引发灾情和信息中断

  记者在五峰县采花乡长茂司村3组看到,村民们正顶着烈日清理被山洪冲毁的联户公路,由于道路路基已经被掏空、山体仍不稳固,时不时还有碎石和树杈滑落下来,清理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当时就听到轰轰几声响,山啊、路啊都跟着往下挫,你看那棵几十米高的树没有,直接被连根拔起。”回忆起几天前那场暴雨,正在清沟的村民赵训明紧握手中的铁锹,恐惧溢于言表。

  统计显示,19日,五峰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其中5个乡镇平均降雨总量超过200毫米,部分站点32小时极端降雨量超过400毫米,暴雨导致该县762.5公里农村公路路基被冲毁,300多条农村公路无法通行;电力线路损坏800余公里;五峰至湾潭、采花、牛庄、傅家堰等乡镇通讯网络全部瘫痪……

  “比起可预估的灾情,最让人恐惧的是信息屏障。”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副书记、“7·19”特大暴雨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长柯志强介绍,湾潭、采花、牛庄、傅家堰等4个乡镇共计人口69087人,从19日上午8点半交通、电力、通讯全部中断,到21日下午3时县里与各乡镇交通、通讯逐渐恢复,前后方“失联”近50个小时。

  包保责任制危急时刻发挥作用

  灾害应急预案是否正常启动?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无保障?抢险救灾急需哪些物资?一个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五峰县委县政府面前。

  让人欣喜的是,尽管通讯、交通中断,不能及时互通信息,但长期建立的防汛救灾“包保”责任制度运行如常,村镇党员干部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歇。

  在湾潭镇小凤池村,村书记龚树松19日凌晨4时接到暴雨红色预警后,立即启动包保责任制,由村两委班子将预警信息通知到村民代表、各党小组小组长、党员,按照包保到户要求,迅速拉起警戒,通过手摇报警器、铜锣等方式,通知河边、沟边、低洼地、泥石流滑坡点附近村民进行转移安置,通过投亲靠友、集中安置等方式,转移群众14户28人。

  “党员都有自己的‘一小时生活圈’,灾情来了,党员们管好‘圈内’群众安全,全村百姓就都有了保障。”采花乡楠木溪桥村书记马学才说,全村1306人分散居住在19.6平方公里的大山里,为便于管理,党支部依山就势划分为3个党小组,每位党小组成员都定点联系周边一小时能走到的5到10家农户,一旦收到各类预警信息,包保责任人都会第一时间对包保对象进行提醒,并根据汛情缓急帮助其做好避险转移。

  “此次暴雨造成楠木桥村23间房屋倒塌,但无一人伤亡,这与党员干部能短时间内赶赴现场,组织群众转移安置密不可分。”马学才说。

  包保责任制进一步助力灾后重建

  五峰是全国有名的暴雨中心,县里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组干部包农户的防汛“包保”责任制建设,在各自的“责任田”内建立包保名册,详细记录每个包保对象的身份信息,并做到了分级留档备案,定期清理更新,确保预警不落一人。

  “包保”责任制在落实过程中,则重在实现情况掌握到户、信息预警到户、责任落实到户。

  一旦防汛部门发布山洪灾害预警、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警后,县、乡、村、组、户五级预警网络将立即铺散到位,责任人员也会分类别、分区域作出不同的应急预案,选定好疏散路线。

  事实证明,“包保”制度靠得住,基层党组织是抢险救灾力量和信心的来源。柯志强告诉记者,此次特大暴雨造成全县5.1万人受灾。万余名党员在群众的帮助下,奋力抢险救灾,确保了没有一人因灾死亡,为灾后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五峰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当地党员干部正加强落实“包保”制度,进一步核实灾情,确保倒房户、生产资料灭失户等受灾群众100%走访到户,保障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地方安身、有就医条件”。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1928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