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大地震幸存者:“唐山,我一辈子也拍不完”

2016年07月25日 19:10:08 来源: 新华社

  7月23日,摄影师常青展示他所拍摄的王树斌从废墟中被救出的照片。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新华社石家庄7月25日专电 题:大地震幸存者:“唐山,我一辈子也拍不完”

  新华社记者岳文婷 曲澜娟

  常青,81岁,唐山地震幸存者,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说,自己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拍摄唐山。

  在一个不足百平方米、陈旧而拥挤的居民房里,书柜上、床底下、废弃的冰箱里,能放东西的地方几乎都塞满了照片和底片,足足两万张。这里,就是常青的工作室、储藏室,也是常青的家。

  “这张照片是震后唐山倒塌的房屋,这是恢复重建时期的‘砖头压油毡’,这是现在的高楼大厦。”常青向记者介绍着,一张张照片见证了唐山从遍地瓦砾到高楼林立的发展历程。

  常青的照片里,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第二次生命》,记录的是震后第八天,青年矿工王树斌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来的瞬间。“从担架上转到车上的时候,王树斌突然举起胳膊喊道‘解放军万岁’,他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想着解放军,感动了我。”常青说。

  这张照片,目前陈列在唐山抗震纪念馆里,主人公王树斌至今感念解放军,也感谢常青为他留下宝贵的瞬间。和王树斌一样,很多拍摄对象和常青结为朋友,其中就有不少当年的地震孤儿。

  大地震给唐山遗留下了4202名孤儿,国家为此在石家庄和邢台建立了育红学校。常青初次为他们拍照,还没举起相机就红了眼眶。“看到操场上黑压压的一群孩子,想到他们的父母在生命最后一刻,惦记的一定都是他们的孩子。”常青说。随后的几十年里,常青记录这些孩子的成长,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除了关注人物的命运,常青也把镜头聚焦唐山城市的变化。从城市规划、建设,到工厂恢复生产,这些有历史意义的事,都被常青记录下来。据妻子蔡秀琴回忆,震后三个月,周围的人已陆续住上了简易房,自己一家却还挤在防震棚里。她明白,常青的心里装满了唐山。

  那时的常青,心里有这样的疑问:“我是与死神握过手的人,地震没有夺走我的生命,后半辈子该追求名利,还是过更有意义的人生?”经过反复思考,他萌生了记录唐山三十年变迁的想法,要让世界看看,唐山人民是如何从灾难中挺立起来的。

  从1976年到2006年,常青日复一日地拍摄,平淡而琐碎。眼见它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常青也从不惑之年迈入古稀,头发白了,眼睛也花了。

  常青告诉记者,他以为唐山的发展用三十年来记录足矣,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舍不得放下相机。为了方便对焦,他把老花镜的镜片打磨成一个小方块儿,镶嵌在了照相机的取景器上。这一拍,又是十年。

  “我拍这些人的时候,这些人的故事也感动着我,所以这个事儿我一做能做四十年。唐山是一座流淌过血与泪的城市,为这座城市做点事情,是我这个老同志的心愿。”说到这里,常青有些哽咽,“唐山,我一辈子也拍不完。”

【纠错】 [责任编辑: 黄锐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9277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