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蛙人”窦建军:去洪水最深处抢险

2016年07月09日 21:48:32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网合肥7月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圣志 鲍晓菁)穿上黑色的潜水服,背上重约六七十公斤的氧气设备,戴上潜水眼镜和呼吸器,46岁的窦建军下潜到浑浊的洪水里。

  水下4米深已经是一片漆黑。窦建军只能靠双手一点一点摸索着,清除堵在排水泵叶片处的杂物。

  半个多小时过去,信号绳上终于有了动静,岸上的三四名助手使出全力拉动绳索——窦建军从水面浮出来,手里举着一个橡胶轮胎——找到了!正是这个绞住了排水泵的叶片。

  “多亏了窦师傅,一大早排灌站的泵机就不转了,现在长江水位这么高,如果不把圩里的水提前排掉,那这附近社区的1万多居民就要遭殃了。”望江华阳镇古港电力排灌站站长陆润强感激地说。

  湿漉漉地爬上岸,卸掉身上沉重的装备,窦建军喝几口茶,坐一会儿,稍稍喘息一下。

  1997年转业回乡的窦建军,1米8左右的身高,身材修长,虽然年过不惑,却依然英气不减。作为望江县水利局长江防汛机动抢险队的潜水员,他和其他三名潜水员负责长江整个安庆段的专业抢险。

  从6月中旬安庆地区遭遇洪灾以来,他就和他的队友们一起奔波在各个出险点。排除电灌站故障、堵管涌、封闸口,“蛙人”们一次次下潜到深水区,排除危急险情。

  “每天都要出三四次任务,24小时,随时待命。”窦建军笑着说。

  最早一次出险是凌晨五六点,最晚一次是晚上11点,蛙人们每天都要在水下工作6个小时左右。这些天来窦建军一直在极度超负荷工作。

  “潜水员一天一般只能在水下工作两三个小时。因为在水下工作相当于在岸上消耗能量的三到四倍。”窦建军解释,由于水压,每下潜10米,就相当于1吨的重物压在身上,再加上氧气设备,因此在水下呼吸、行走都很吃力。

  除了累,还有险。

  6月底在安庆宜秀区罗山镇菜子湖排灌站,窦建军下潜到10米深的位置,再从长约40米的狭长管道进入涵箱,排除机械故障。

  在水下的密闭空间里,随时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危险,一旦卡住,就难以脱身。湖水浑浊、黑暗,窦建军孤立无援,一切只能靠他自己。岸上的人紧张焦急地等待着——终于,他浮出了水面,一脸笑意地说:“搞好啦!”

  “危险当然是危险,但是我们是专业的,有经验,也有很多专业设备。”窦建军说。

  他还记得刚退伍回来的第二年,就碰到了98年大洪水,那时候县里的潜水设备还没配,窦建军只能徒手下潜。

  当时长江与内湖水的落差高达9米,江水从杨林闸倒灌进内湖里,水位不断上涨,圩内老百姓们已经开始逃离。而杨林闸整个闸体宽4米,根本不知道哪里漏水,沙包扔下去瞬间就被冲没影了。窦建军临危受命,他潜到水底,为了防止自己被吸进闸口,他只能死死拽着闸门,用脚慢慢往下探——脚上传来巨大的吸力,泄漏的位置找到了!他反复下潜十几次,用了20多床棉被封堵住漏洞,终于解除了险情。而等到他上岸一看,脚上的鞋子都被吸走了。

  “那才是最危险的一次。”窦建军说。

  窦建军要面对的不仅是潜水员们都会有的减压病,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环境:为排除机械故障钻进密闭的小涵箱,为堵住管涌下潜到水流湍急的漩涡,最常见的就是要跳进又臭又脏的污水中。皮肤发痒、起疹子对他都是家常便饭。但只要有任务,他从未拒绝,一次又一次下潜,排险,成功,浮出水面后,他总是微笑着说一句“搞好啦!”

  其实,潜水员退伍后也是抢手的“香饽饽”。当年的战友,有的去了远洋船舶公司做打捞员,有的去了沿海旅游城市,在碧海蓝天的环境里当潜水教练,几乎都是高薪美差。而窦建军却拿着小县城公务员每个月两三千元的工资。

  “哎呀,谈钱就俗了嘛。”他还是笑眯眯地说:“也有战友请我去海南,但是觉得还是我这事更重要。”

  休息了十来分钟,他再一次背上氧气瓶。

  “刚才修的是1号机组,2号机组也不转了。”他笑着说。

  又一次下潜。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萌萌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1919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