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父子两代人的援藏情结

2016年07月06日 09:19:37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7月6日电(记者董小红)1957年,25岁的王有礼随部队进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当兵,2014年8月,45岁的儿子王文川受组织委派援藏丹巴……近日,父子俩相聚在丹巴“甲居成华环线”上,年届耄耋的老人给即将援藏期满的儿子一个特别的要求:“留下来,把这里再建得更美一点。”

  为了父亲的嘱托,王文川已经向成都市成华区组织部递交了申请:加入第三批援藏队伍,再次援藏两年。

  看着整洁的街面,气势恢宏的跨河大桥,63年后第一次回到丹巴县,拄着拐杖的王有礼惊叹道:“变化太大了!”老人从衣兜里摸出当年当兵时在丹巴县照的一张照片。照片里,年轻的王有礼身穿白衬衣、头戴宽檐帽,英姿飒爽,这是他63年前在丹巴留下的唯一照片,也隐含着老人的遗憾,当时因为突发疾病,他不得不紧急返回成都治疗。

  在王有礼心中,丹巴群众热情质朴,当年一路随行的藏族小伙子给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他家离县城很远,那天他带我回家,拿出家里最好的酥油、糌粑招待我,可惜,过了这么多年,再也联系不上他了!”老人颇为叹息。

  汽车载着王有礼老人来到半山腰,一条宽阔大道出现在眼前,大道起始处,“甲居藏寨”的牌坊非常醒目,在山坡上,大片大片的绿色里,一幢幢红白相间藏家特色的民居散落其间。

  “以前这里都是泥巴土房子。”王有礼说。旁边的儿子王文川一脸自豪:“现在这里是阳光大道了,这条绕甲居藏寨的环线是我们成华区援建的,今年5月刚通车,叫甲居成华环线,上山13公里,下山11公里,寨子里的藏族同胞出行方便多了。”

  王文川告诉记者,自己刚到丹巴参与援建时,原有道路是“晴天三米灰、雨天三尺泥”,当地居民出入苦不堪言,他和援藏队员们多次冒着灰尘、踏着齐膝的泥泞路到现场勘查,并迅速组织施工单位展开全面施工,抓进度、保质量,同时保证援藏资金按进度及时拨付到位,到施工现场监督检查百次以上,保证了这项成华区援藏重点工程在今年5月全面建成通车。

  环视儿子和同事们的成绩,王有礼满意地笑了:“63年前,我做完手术想回来继续执行任务,没能成功,你申请再多留两年,把这里再建得更好点,替我了却多年的遗憾。”

  “刚来的时候大家都不适应,流鼻血、嘴唇干裂是常有的事,坚持下来就习惯了。我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我会遵从老爷子的心愿和自己的心意,向组织递交申请,参加第三批援藏队。”王文川坚定地说。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1917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