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网红”是怎样炼成的?

2016年06月30日 18:28:29 来源: 新华社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375895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周继坚)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新华社精心推出的原创微电影《红色气质》迅速引爆网络空间、赢得好评如潮,在带给广大网民深深震撼和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在社交媒体和朋友圈形成刷屏之效。

  《红色气质》在网上网下掀起的“红色旋风”,勾勒了互联网时代“网红”的诞生轨迹——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决定了一部经典作品的播出只是它在漫漫时空中生命的开始。经典作品应当是可以引起网民共鸣,能够引起并且容纳亿万网民共同参与、分享传播的作品。网友的每一次转发,都是作品能量的释放、都是作品价值的升华。《红色气质》发布后,一周内被数万家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账号和电视台转载、播出,仅网络阅读量就累计超过5000万人次,网络留言数以万计。不少网民反复观看《红色气质》,被中国共产党人95年来矢志不渝的奋斗深深打动,流下了热泪。无数网民的感动和分享,让更多的人被“红色气质”所感染,唤起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共同的“红色记忆”。

  网民的参与增强了经典作品的生命力,极大地拓展了经典作品的传播空间和到达范围,丰富了经典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传统媒体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互联网时代,受众不光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参与者,甚至是经典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传得开、叫得响的作品,不光是具备独特品质,更离不开网民的二次传播和多元升华。网民的参与决定了作品是否有影响力、有多大的影响力,是否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

  网民对《红色气质》不吝赞美之情,“有些小惊艳、小感动。”“流着泪看了一遍又一遍,真的好感动,要给一个大大的赞!”“焦裕禄那段很好,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拉二胡、演歌剧。”“简洁、凝重、大气,此种报道方式过去没有过,非常好!”这些普通网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对这部影片的喜爱。

  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作品,必定是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品,而唤起情感共鸣的力量来自真实。《红色气质》将瞿秋白、焦裕禄等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反映出不同时期、千百万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信仰、艰苦卓绝的奋斗和一心为民的情怀。山东省艺术学院教授、济南双年展艺术总监曾毅含着热泪连看三遍《红色气质》,在他看来,整部影片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空洞的口号,是用实实在在的人和事,用亲切感人的语气和深深的人情味向观众讲党的故事,这就是《红色气质》成功的关键所在。

  经典作品必然是注重创新的作品。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互联网创造了经典作品和网民之间互动的空间,《红色气质》在理念、形式、手段上均有大胆突破和创新。焦裕禄的外孙、中国歌剧舞剧院男中音歌唱家、原创音乐剧《焦裕禄》男主角余音看到影片中外公形象时,不禁眼眶湿润:“我看过一些微电影,却从未在如此平和的图片处理和历史画面旁白中感到过震撼,这就是红色的气质,这是一件没有大口号和拙劣演技的艺术品!”第五届中国国际微电影节最佳导演何志铭说:“《红色气质》颇具创意,其文案策划深度思考,角度独特,真挚感人,意味深长。用一张张真实的历史照片,说明共产党人的初心。”此外,3D还原的历史瞬间,让历史人物和场景“动”起来,无论是与同志的“相聚”,还是与家人的“重逢”,都带给受众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感动。

  在传统媒体时代,尽管媒体人也希望收到受众的反馈,但由于传播载体所限,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工具,无法在读者和观众中实现几何级转发和爆炸式传播。而在网络世界,“一键转发”不光是简单的指间行为,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表达、一种情怀。实践证明,越是网民爱看、参与越多的作品,越是精品,网民参与和经典作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催生伟大作品,伟大作品激励伟大人民!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为更多互联网经典作品的脱颖而出创造沃土。

  《红色气质》在亿万网民中奏响一曲红色的交响乐,汇聚起向党的95周年献礼的宏伟乐章。这部作品既是制作团队的语言叙事,更是由亿万网民的行动续写,在分享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期待更多带着“红色气质”的精品力作涌现出来,在互联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出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点击查看专题

【纠错】 [责任编辑: 黄锐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914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