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人们的“状元心理”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2016年06月25日 07:44:33 来源: 新京报

  第三只眼

  之于“高考状元”,人们终将从疯狂的追逐中回归到淡定的围观,从盲目的崇拜回到理性的欣赏。这也是公众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回归。

  铁打的考场,流水的状元。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高考状元”都是躲不过的新闻人物。据媒体报道,河北省两位状元都出自衡水中学,且二人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连夜接到北京。湖北也传出消息,当记者们蜂拥而至到了状元学校的时候,发现状元已经被名校招办老师堵在学校里了,一时根本见不到……

  大学抢“状元”,中学贴“喜报”,这些年都成了常规动作。客观说,这些习惯性的规定动作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状元”人人爱,只要高校的招生手段不出格,不再像往年那样上演“狗血剧”,适当的“抢”也在情理之中;而那些考出好成绩的中学高调张榜“喜报”,这也算是对自己努力的一种交代,让更多人知道自己骄人的战绩,以便在即将到来的招生大战中赢得先机,这也算是可以理解的营销手段。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高考状元”此时接受媒体的适当赞誉,本身很正常。不过,媒体对于“高考状元”的报道,渐渐回归新闻的本身,不再过度宣扬、制造“状元神话”。观察近年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内容,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状元们不再只是拥有独特的“奋斗史”,而是更加立体、全面的学子形象,让公众惊觉原来除了课本,他们还拥有不少的兴趣爱好。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公众的“状元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

  此外,这些年各种各样的“状元”故事不时地流转于各路媒体以及社交网络,人们越来越明白“状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符号”,一定意义上“状元”能改变命运,但也不是所有的“状元”人生路一帆风顺。从状元的顶峰跌入流浪汉的谷底,这样的极端案例也不是没有。

  现在,在普通公众眼里,状元可以欣赏,不必崇拜。而那些“全国高考状元敕封典礼”,“高考状元披红戴花骑马游街”的闹剧,那是地方政府部门和商家的联手炒作,和普通公众的围观心态不在一个层面上。

  公众围观“高考状元”的心态越淡定越理性,“炒作”和“消费”高考状元的滑稽闹剧越没有市场。近些年我们对“高考状元”的消费过于猛烈了,以至于但凡有些“消费状元”的苗头,公众都会避之不及。高考状元们有保持安静的权利,公众也越来越明了应该从高考状元身上捕捉哪些信息,屏蔽哪些信息,应理性地欣赏,而非盲目地崇拜。多数学生和家长其实都很明白,他们跟“状元”没有太大关系,“状元”只有一个,而“优秀者”却可以有很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扶上进步的阶梯,做一个“优秀者”。

  之于“高考状元”,人们终将从疯狂的追逐中回归到淡定的围观,这也是公众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回归。人的成长,不该定格在一次考试中;同样,一次“状元”的加冕,有他能证明的,也有他证明不了的。好在,越来越多的人从“状元崇拜症”中觉醒过来,人们也不再为状元而癫狂,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该有的样子。

  □陈方(媒体人)

【纠错】 [责任编辑: 刘强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60129088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