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最美身边共产党员:拼命三郎的造林故事

2016年06月17日 19:26:01 来源: 浏阳网

  “他的一生,最朴实却是最生动。垦荒山、办学校、种油茶、修桥修路,75岁的古稀之人,却是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5月25日,永安镇西塘村狮潭片,一位普通老人的去世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几百人参加了他的追思会。

  而被众人追思的逝者,是一位名叫潘海洪的老人:一位终生都没有豪言壮语,但点点滴滴言行却影响着周围人,平凡却时时感动着社会的老共产党员。

  拼命三郎是位造林达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永安丰裕十块山坡九块荒,多年来林业收入人均不足10元。1985年,政府发出了“消灭荒山”的号召。这时,时任农机站长的潘海洪站了出来,他带头承包了面积达400多亩造林难度大的荒山,采取村民合伙的方式,创建了一个林场,按协议投入,按比例分成。经过近20年的努力,种上了7万多棵松树,让荒山变成了绿海。

  从植树造林起,潘海洪就想着带动乡里乡亲一起致富,为此他一共开了200多个会,走访了6000多户人家,发放1万多份资料,带着村民以集体、联营和个体的形式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而为了造林,他不仅自己泡在山上,还将放假了的孩子都带上山一起栽树,用坏了26把锄头和3辆独轮车。

  此外,经过多年的实践,潘海洪着手研究良种油茶的嫁接,将茶油亩均产从5公斤提升到50—70公斤。而他提出的植物叶枕下“根原基”的概念,成功实现了油茶带花带果移栽,且成活率在90%以上,不少乡亲正是种了他的新品种油茶才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回馈社会才是生命的意义

  一根扁担、一辆摩托车,这是潘海洪劳作的固定装备。尽管已有千万身家,但潘海洪是个很朴素的老人。据周围邻居回忆,潘海洪在去世前都一直居住在老家的老房子里,经常穿一件旧旧的白条纹衬衫,一条灰色裤子,裤腿挽几圈,一幅标准农民装扮。

  但在支持公益事业上,潘海洪不遗余力:上世纪60年代,高中毕业的潘海洪选择回乡创业。当时,丰裕连一所像样的学校都没有,在身为生产队长的潘海洪的带领下,靠着抡锄挖地基、捋袖做土砖,带头捐资募款,丰裕才有了荒山坡上的第一所学校。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能够回馈社会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修机耕路、繁育水稻种子,只要是集体的事情,无论多么大的难度,潘海洪从来没有半点怨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潘海洪这个50年代末毕业的高中生现炒现卖啃了几部测绘书,硬是测出了6条公路,组织群众修通了50多里公路。逐渐富裕后,他又独自出资10万元修了一座桥及一条造价40余万的乡村公路。

  修路架桥、兴修水利、捐资助学、免费培训技术,只要是能让大家获利的事情,潘海洪做了一辈子,也让大家感念了一辈子。而今,他去了,却也成了所有人共同缅怀的最美党员。

【纠错】 [责任编辑: 韩建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2129071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