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为华南打造世界先进石化产业基地“加油”

2016年06月13日 09:28:4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都无法脱离国家的发展需要和根本利益。自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自觉承担创新使命、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华南沿海石化产业蓬勃发展。大产业的发展,呼唤强大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作为广东省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四方共建的本科高校,华南地区仅有的石油化工特色本科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凭借地处华南沿海石化产业带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华南打造世界先进的石化产业基地“加油”。

人才培养创新:强化实践,培养有“油味”的应用型人才

创办于1954年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曾经先后隶属于国家石油工业主管部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作为曾经的石化行业高校,经过62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形成个性鲜明的石化办学特色,培养的12万多名毕业生遍布全国石油化工企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实行“两手抓”:一手抓特色,一手抓实践——以鲜明的石化特色为人才的标签,以出色的实践能力为人才的亮点。

学校坚持培养石化人才的办学传统,学科专业设置保留浓浓的“油味”。石油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占比近50%,拥有一批优势学科专业:3个省级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一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

为了更好地服务华南沿海石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学校正在集中力量建设具有“油味”的五大优势理工科学科专业群:面向沿海油气产业带的石油与海洋工程学科专业群、面向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的化工与材料学科专业群、面向石油化工安全的控制工程与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群、面向石化产业及珠江西岸先进制造业的动力与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群、面向石油化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学科专业群。五大优势理工科学科专业群,为培养优质的石化人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深入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工程”,借助企业的力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四方共建的优势,加强与三大石油石化央企以及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到课堂教育教学,到合作编写教材,再到大学生见习实习,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与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阿尔斯通创为实技术发展(深圳)有限公司等特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建设了一批实践育人基地(含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了一批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

经过在企业真刀真枪的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快速提升。每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屡获大奖。2015年,学生获国家、省级专业技能比赛奖项达500多人次。2013年至2015年,连续3年囊括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成为广东省仅有的连续3届获此奖项的高校,也是广东省仅有的连续3年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高校。

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被用人单位称赞为“技校生的心态,名校生的素质”。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毕业生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就业的占比在全国原石油石化特色办学的近20所高校中排名第五。学校荣获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人才引进创新:多措并举,打造高端人才聚集洼地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提升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打造一支强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学校地处粤西,远离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为提高人才吸引力,学校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多措并举,赢得了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的青睐。

近年来,学校以“年薪制”从日本大阪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美国普渡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世界名校引进全职海归人才;以“聘任制”从国内知名高校引进二级学院(系)院长(主任);以“顾问制”引入长江学者、珠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知名专家担任学科建设、创新强校顾问;以“团队引进方式”引进石油石化高端人才团队;以“聘请制”聘请院士及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为了留住人才,学校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通过聘任引进人才为主要科研单位负责人、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配备专门办公室、实验室和科研助理,优先推荐申报广东省“扬帆计划”紧缺人才项目、“扬帆计划”创新团队项目,做到“以事业留人”;通过领导主动关怀,积极为引进人才排忧解难,做到“以感情留人”;通过给予优厚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实行年薪制,做到“以待遇留人”。

创新机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学校迅速聚拢一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形成高端人才的聚集洼地。学校已有享受国家政府部门特殊津贴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部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广东省“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紧缺拔尖人才等各层次人才近100名。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珠江学者及境内外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100多人担任客座教授、“四重”建设工作咨询专家、学科建设及“创新强校工程”顾问。

科技服务创新:强化协同,服务石化产业和地方经济

为更好地服务石化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建设了一批高层次的科研平台。目前,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省级产业群创新平台,1个省级产业转型升级公共创新平台,7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省级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公共服务示范基地,1个省级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省级创新团队,以及一批其他高层次的科研平台。与10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夯实校企合作基础。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共建高新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虚拟大学三大科技创新载体。

科技服务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校共承担国家项目3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超2.3亿元。承担国有特大型、大型石化企业技术攻关项目100多项。近三年来,学校科技服务企业300多家次、联合申报项目100多项、技术合作项目200多项。学校在石油化工、石化装备安全、石化污染控制等领域产生一批高水平成果并得到有效利用,产生经济效益5亿多元。其中,张清华教授主持申报的“面向石化行业的工业机组复合故障无量纲免疫检测器集成诊断装置研发”项目,获得广东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立项,其团队研发成果“工业机组故障免疫集成诊断系统核心技术”,破解石化工业机组两重以上符合故障在线实时职能准确诊断的世界性瓶颈难题,在华南沿海多个石化企业推广应用;陈辉博士研发成果“热电厂多功能一体化烟气净化工艺关键技术与优化集成及应用”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成果投产两年取得净利润1.12亿元。

学校领导者深深明白,高校只有主动适应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才能取得自身更好的发展。在服务华南沿海石化产业发展中,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高,“创新强校工程”考核成绩一直名列省内同类高校前列,2013年度考核列第2名,2014年度、2015年度考核均列首位,内涵建设提升明显,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当前,学校正紧紧抓住国家高等教育和石油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依托广东省与三大石油石化央企共建学校这一重要平台,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三大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在服务华南沿海石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为,努力建设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何海枫 黎齐英 何建东)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90565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