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生态建设让圣地延安旧貌换新颜

2016年06月07日 11:01:4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西安6月7日电(记者郑昕)“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贺敬之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回延安》中的抒情诗句,如今,山川大地在退耕还林后由黄变绿,百姓依靠生态惠民工程逐渐富了起来,生态建设改变了延安“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景象,也改变了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正在叫人越来越“认不出”。

  一场连夜的阴雨过后,晨曦刚刚从乌云中透出来,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的果农孙延安已经开着面包车上了山,准备看看自己家苹果的长势,为套袋做准备。由于地处城郊的柳林镇海拔与温差条件适宜发展果业,近20年来当地的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让苹果花开遍了这里的黄土山梁。

  记者站在山顶向四周望去,除了一部分山头正在平整,将要种下新的果树,其余延绵几公里的土塬都已披上层层“绿纱帐”,加上通透的蓝天白云,令人很难感觉到正身处黄土高坡。孙延安说,2013年那场发生在延安的特大暴雨洪灾,不少村民的窑洞都被冲垮了,山上幸好种着苹果树,将雨水截留下渗,才没有造成山体滑坡。“这要以前是苞谷地,绝对要出事儿。”他说。

  孙延安种植苹果已有十多年时间,当初从粮食改种苹果时还担心过怎么管饱肚子,但是山地苹果的收成一下就把他家推到了小康水平。“前年年景好,毛收入有20多万元,去年也收了14万多元,这几年每年能真正挣到个10多万元吧。”

  “像他这样在山下有房有车的果农,镇上还有不少。”柳林镇副镇长高飞说,现在镇上光是种植果树在50亩以上的就有63户,去年仅靠苹果一项,当地的人均纯收入就达3万元,这一数字已高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倍以上。“今年镇上统计了一下,出去打工的都少了,到套袋和采摘的时节反倒要从外头雇人。”

  柳林镇果农的境遇只是延安大地由黄变绿、群众生活向好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延安市志》记载,历史上这里曾经“森林茂密、牛马衔尾”。北宋时期的延州(即延安)城外“山高木蕃”、水草丰满,直到后来由于战乱与人口激增等原因,这里才变得川原秃秃,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从1999年开始,延安市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截至2015年底,延安市1区12县累计退耕还林超过1070万亩,覆盖了当地19.4%的国土面积,延安的植被覆盖度也达到67.7%。

  “延安在近20年来最大的变化不是盖了多少高楼,而是种了多少绿树。”延安市林业局局长姜文华指着电脑屏幕上卫星拍摄的植被覆盖图说,“如果你手上有2000年到2015年的延安卫星图,叠成一摞翻起来,就能明显看到一个由黄到绿的过程。”

  随着植被的增加,延安的空气质量和水土流失都有很大改善。2013年7月在强降雨的袭击下,延安市境内主要河流出现的最大洪峰流量均不到警戒流量的1/3,与历年较大洪峰流量值相比均有降低。生态改善的另一个标志,则是原麝、黑鹳、金钱豹这些在陕北地区许久未见的珍稀物种,近年又重现山林之间。

  一个个青山环抱下的农家乐开门迎客,一座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与生态旅游景点渐成规模,延安生态扶贫和生态惠民两大举措正如火如荼地将绿水青山兑现为金山银山。“以前那个环境,咱自己都不想住在这里。现在我们也乐意给家乡作贡献,让全国人都来看看老区的变化。”身处延安万花山“花海”之中的农家乐老板牛建军说。

  “到了新的时代,我们要把‘兄妹开荒’的故事变为‘兄妹植树’。”延安市市长梁宏贤说,在延安天旱坡陡的水土条件下,树苗的成活率低,如今的成果都是在干部组织、群众参与之下一代一代植树才实现的,正是群众的奉献和牺牲,才有了延安今天的新面貌。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190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