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中国式城市治理的生动写照

2016年05月27日 15:34:31 来源: 长江日报

  3年时间,垃圾山变生态乐园,这是一个生态修复奇迹。园博园建在10万中低收入居民集中之所,更是一个中国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直接显示。

  城市中出现中低收入阶层相对聚集的城市区域,是世界性的现象和难题。将这样的区域视之为发展的自然状态,还是视之为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代表着不同的政府治理理念。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对此难有良策,因为解决起来意见难以统一,力量难以集中,也因为这些人群的声音很难上升为重要议程。

  园博园建设,把周边10万居民拉向了共享发展的轨道。他们没有因为人微言轻而无法获得。作为最大的城市公园,园博园选址靠的不是政治游说,不是实力博弈,不是纳税贡献,不是去锦上添花,事经多次讨论,始终考虑的是放在哪里,能实现社会受益面最大,能让更多中低收入人群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样的治理决策,不是偶然,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的必然结果。共产党的宗旨、人民政府的宗旨、宪法法律体系、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程序、各种社会运行机制等等,都将“人民”二字置于最高位置;所有的制度设计,都要求治理必须体现人民意志,代表、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不让一个人落下”,优先为低收入人群着想,就是制度的理所当然之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当这个治理理念和城市重大建设完美对接,创造奇迹的力量就此牢牢凝聚。我们看到,需要二三十年自然降解的垃圾山,只用3年就建设成人民群众徜徉游憩的超大园林。如果没有各种资源和力量的最大化最有效供给调配,没有建设者坚定为人民负责的信念实干巧干,这种高效殊难想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武汉园博园建设,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对这一政治伦理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治理模式。社会治理,实质重于形式,有效重于好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治理的特色,也是人民主权的体现。园博园从选址到施工再到成效,人民始终是最大最优先的考虑,从人民利益出发,靠人民参与推进,由人民共享而长存。这个过程中,人民的声音不曾沉默,人民的感受不曾被漠视,人民的满意和评判成为最终标准。

  园博会有闭幕之日,园博园永久留在张公堤。它一举扭转了张公堤作为城郊接合部的形象,一举扭转了主城与新城交接部的生活品质。园博园形成的全程,成为中国城市治理向弱势人群倾斜、让无力者有力的一个标本。正是在一次次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实践中,人们知道“鞋子合不合脚”,由衷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琼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89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