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让身残者不再独行,让志坚者改变命运——山东扶残助残工作侧记

2016年05月14日 15:01:15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济南5月14日电 题:让身残者不再独行,让志坚者改变命运——山东扶残助残工作侧记

  新华社记者 萧海川

  目前山东有394万名群众尚未脱贫,其中为数不少的是残疾人。对他们而言,实现脱贫需要更多扶助与智慧。山东临沂、济宁等地通过模范人物带动、“公司+农户”等方式,为一批残疾人找到了稳定的致富路。

  再过十来天,济宁邹城市洪山谷生态园的杏子就要熟了。一簇簇橙色的鲜杏,将星罗棋布地点缀在山谷中,等待着被采摘下来送往远方。

  王德红是生态园3000多亩山林的主人。49岁的他,聊天时依然习惯抱臂侃侃而谈,即便左臂的袖筒已是空空荡荡。2006年一场交通意外,让他一夜致残。生活的巨大变故,差点让他刚起步的荒山承包打了水漂。

  靠着咬牙苦干,如今的生态园种植着杏树、桃树、栗子树等7万余棵果树,各种用材林28万余棵,森林覆盖率达到95%,去年收入约80万元。走出人生新天地的王德红,还在生态园中为20名残疾人员安排了长期务工岗位。他自己也在去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邹城市还将市级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设在生态园中,让王德红以自己为例消除残疾群体的思想顾虑。“有的残疾朋友,政府给了米面油,结果自己都不会做。小时候靠父母,老了靠谁呢?”王德红说,通过培训园艺、手工艺、种植、家电维修等技能,让大家获得一技之长,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养活自己、减轻家庭负担。

  临沂市临沭县玉山镇张沟子村的刁玉金,则是靠着自己的双手织出人生新篇章。1990年,25岁的刁玉金到小煤窑打工。一场井下事故,砸伤了他的脊柱,让他从此成为下身瘫痪的残疾人。随后家庭破裂、妻子改嫁他乡,他似乎就要在浑浑噩噩中过完一生。

  当地的绒绣工艺让刁玉金在经济上又站了起来。“公司给工作台、给图样、给针线,我只要坐在家里依样绣就是了。”刁玉金说,现在每月收入约2000元,享受着政府发放的生活补贴、护理补贴、残疾人低保,足以养活自己与女儿。

  “前段时间公司培训,我又认识了个跟我情况差不多的病友。现在相互鼓励着,每天能坚持绣6个小时,比之前多干两个钟头。”刁玉金笑着说。

  临沂莫氏绒绣第五代传承人莫宗荣告诉记者,公司依托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已吸纳51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120多名残疾人实现创业,人均年收入增长2万元左右。莫宗荣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在扶残助残中有着积极作用,也有利于绒绣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得更好。

  在临沂沂水县许家湖镇后坡村,肢体一级残疾人解徐品去年花3万元为儿子买了一台小汽车,给家里添置了冰箱与液晶电视。“这些都是自己种油桃挣来的钱。家里两个大棚,一个一年就是两万五六的收入。”解徐品用带着自豪的口气说。

  在这个1902口人的村庄,生活着70名残疾人。油桃、獭兔、手工活,是这些残疾人的致富门路。当了16年村支书的解淑品告诉记者,村里2009年成立大棚油桃合作社,建起400多亩的油桃大棚,带动22户残疾人家庭从事油桃种植。

  解淑品认为,带动残疾人脱贫更要着眼于残疾人家庭,一个家庭的脱贫远比一个人的脱贫影响更大。“下不了地,可以养兔子;养不了兔,可以黏布鞋底。只要打开他们心结、消除为难情绪,他们就能找到新活法。”解淑品说。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1886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