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大师离去,我们拿什么送别?

2016年05月03日 22:21:13 来源: 新华社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369249

  新华社北京5月3日新媒体专电 题:大师离去,我们拿什么送别?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张漫子 梁天韵 钟雅

  “沥血梨园桃李九州芳盛德永存,仙姿香韵美誉四海传无愧大师”——26字挽联,浓缩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的一生。

  3日上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梅先生生前的同行、弟子、戏迷等数千人胸前佩戴白花,排起长队,为其送别。

  大师已逝,除了缅怀与悼念,如何从前辈手中接过弘扬传承京剧的大旗,“让京剧活起来,不断脉”,是今人尤当深思的问题。

5月3日,社会各界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送别梅葆玖先生。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贵妃”转身 世间再无大师

  3日上午,在低沉的哀乐声中,梅葆玖的同行、弟子、戏迷等数千人依次缓步走入吊唁厅,向梅葆玖的遗体行鞠躬礼。

  “梅葆玖先生的离世是中国戏曲界的重大损失,其艺德、人品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前来送别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说。

  梅葆玖是梅派艺术“活”的灵魂和新的范本。10岁学艺,13岁登台,18岁与父亲同台演出……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幼子,梅葆玖是梅家血脉中唯一一个接过父亲男旦衣钵的梅派京剧继承者。《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为其代表作,其中《贵妃醉酒》因多次赴多地演出,令“贵妃”一角深入人心。

  梅老将大半段生命奉献给了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反对“过火”“躁气”,不为世俗狂躁艺术风气所影响;他复兴了一种审美——谦和、优雅,没有激烈的悲情与炫技的演绎,在圆融的风格中流露出中国传统戏曲应有的质感与韵味。

  “如何让京剧活起来,让梨园界后继有人。”是梅葆玖心心念念的事。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以弘扬京剧为己任,生前的多个提案都与京剧艺术传承与弘扬有关;他关注传统戏曲走进校园,关注传统戏曲演员队伍的培养。

  “玖爷为传统戏剧不断脉,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梅兰芳基金会副秘书长、梅葆玖生前秘书叶金援说。他与很多业内人士一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称梅老为“玖爷”。

这是梅葆玖在中央电视台1994年元宵晚会上演出(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大师已去,如何留住京剧之魂?

  梅葆玖生前曾说,京剧是“活”的艺术。中国拥有360多个戏曲剧种,然而糅合了多家艺术门派的关键元素、被誉为“国粹”的京剧,代表着戏曲艺术的顶峰,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迎看来,京剧正徘徊在孤独的路口。“京剧一定不会死,但可能要孤独很长一段时间”。如今,“扛旗者”玖爷的离去,令中国传统戏曲再受损失。

  “振兴京剧讲了几十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捧的人少,尤其是年轻人看不懂、不愿看,更谈不上喜欢。”曾与梅葆玖生前共事的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认为,再好的艺术也离不开懂得欣赏的耳朵。

  在保存京剧精粹的基础上,“传统”并非意味着裹足不前。“梅派精神和京剧非常一致,京剧的博大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弟子马少敏回忆,梅葆玖鼓励弟子学到精华和精粹之后,不要把自己裹住,迈不开步,要有探索的精神。

  “要继承,也要有创新。”梅葆玖生前主张,充分传承传统艺术,但不拘泥于形式,不排斥把新媒体和梅派艺术结合起来。然而目前,兼收并蓄、传播影响力大的创新表达形式还非常缺乏。

  对戏曲艺术来说,观众是基础。在当下众声喧哗的文娱环境下,京剧观众流失严重、传统演绎形式不被接纳,如何让观众愿意花时间了解京剧、欣赏京剧,成为艺术家们共同面临的严峻考验。

  尽管京剧进校园等活动已在全国中小学进行多年,但效果还未凸显。“‘再过20年,也许孩子们就不知道什么是京剧了。’梅老师经常念叨这件让他担忧的事。”北京京剧院演员于淑敏说,应探索的还有传统戏曲在青少年当中的传播与影响。

  京剧的“魂”不能丢。留住京剧之“魂”,意味着要尽力留住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梅先生去世了,但不能从此树倒猢狲散。‘众人拾柴火焰高’,须得演员和观众共同传承。”梅派京剧研究者、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骆正表示。

  这是2005年11月15日,在法国巴黎阿迪亚尔剧场,梅葆玖在法国巴黎第二届中国戏曲节闭幕式上表演京剧名段《贵妃醉酒》。 新华社记者 宋立东 摄

  弘扬国粹,如何守住艺术之根?

  “今天大家聚在这里纪念玖爷,但更重要的是从他手中接过弘扬京剧艺术的大旗。”梅葆玖生前好友、著名京剧琴师钱启明认为,保存和弘扬国粹艺术的任务尤为紧迫。

  继承背后,远不止于技艺。“要把国粹中蕴涵的仁、义、孝以及中国传统的魅力弘扬出去。”弟子们回忆,多年来梅葆玖不断教导他们,守住传统艺术的根基,还必须重视做人的修为,艺心的修炼。“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艺术家、演员耐得住寂寞,潜心修炼。”马少敏说。

  弘扬京剧既要守住原汁之味,也要创新传播及演绎形式。各地基层京剧院团,都在积极行动,采取以话剧的形式排演京剧、创新“京剧体验式演出”、定期举办京剧沙龙等各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京剧。“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办法总比困难多。”松岩说。

  多位受访者表示,戏曲电影不失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以电影的形式,记录京剧艺术家风姿,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贴近现代受众的观赏习惯。”

  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执行主席梁汉森介绍,京剧电影是传播京剧、培养京剧观众,丰满京剧艺术市场的一个有效手段。“当年四大名旦合作演出《五花洞》,就为今人做了很好的榜样。”骆正说。

  “然而,要真正实现京剧振兴,需要剧目、演员、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增强。过度依赖京剧电影这一传播手段的京剧艺术,或将造成京剧舞台能量的弱化。”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奕戈建议,营造传统戏曲的鉴赏氛围,需要社会多种力量共同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最好从培养孩子做起。

  “弘扬京剧艺术,维护传统文化的尊严是玖爷的心愿,也是每一个‘京剧人’不可推卸的责任。”马少敏说。

  在传统中挖掘新生,在创新中坚守根本,是重振京剧的必经之途。在梅葆玖的同行及弟子看来,守住京剧之魂,留住戏曲之脉,是对先生最好的送别。

【纠错】 [责任编辑: 黄锐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879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