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亲友、读者追忆陈忠实

2016年04月29日 22:53:40 来源: 新华社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368934

  新华网西安4月2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蔺娟、杨一苗)凭借长篇小说《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抢救无效,于4月29日7时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74岁。他的离去,引发了亲友、读者和许多与他有过交集的人们的追忆与悼念。

  与陈忠实相交四十余载的好友,文化学者肖云儒当天上午刚下飞机,就接到了陈忠实去世的噩耗,这让他深感震惊和痛心。“我和忠实是多年来的诤友,时常有争论。但我去探病的时候,忠实已经不大能说话了,我们只能用笔和纸交流。”肖云儒说,陈忠实用倔强和不屈抵抗着病魔。去年十一月,在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陈忠实文学创作研讨会上,陈忠实的脸色格外苍白,他的一句话让现场所有人叹息,“如果还有可能,我还会一直写下去。”

  肖云儒评价,陈忠实的作品写出了人类心灵的历史,他完全胜任作家“社会生活的书记”这样一个角色。他用自己的作品写出了三秦大地这一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他“抽着雪茄喝着西凤”用自己的人格凝聚一方乡亲,成为关中人“生冷蹭倔”性格的典型代表。

  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高建群回忆,他第一次见到陈忠实,是在1979年4月20日,陕西省作协恢复后的第一次创作会上。“那时记得老陈背了个黄挎包,穿了一件半旧的衬衣,从西安郊区灞桥而来,坐在一个角落。坐着的时候,他总把挎包放在胸前,两只手搭在挎包上。”高建群说,三十多年过去了,陈忠实没有变,骨子里还是一个农民,有农民的傲骨,有关中农民的所有优点和缺点。而陈忠实《白鹿原》是一部充满厚重感的农耕文明史诗,将锐利的笔触深刻的楔入了一个时代,楔入到社会最底层,触到了这个时代的痛处、民族的痛处。

  在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冯希哲眼里,陈忠实是“既伟大又朴素平凡的良师益友”,有着明晰的人格和原则。冯希哲说,青年作家请他看书稿提意见,他从不拒绝;社会底层的群众找他帮忙,他总会尽力相帮;与朋友出去吃饭喝茶从不让对方掏钱;面对社会丑恶现象,总是直言不讳发声;喜欢看球,即便病中也不错过球赛。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畅广元表示,陈忠实是杰出的当代作家,《白鹿原》是当代文学的高峰,受到了国内广大读者热烈欢迎,在当代文学史上、在人民群众心中都有极高威望。陈忠实的去世是当代文坛的重大损失,广大读者对他的悼念和追思都是极其真诚的,说明陈忠实是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

  当日,陈忠实去世的消息也刷爆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不少民众在网络上留言追忆这位著名作家。有网友称,“《白鹿原》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体会。得知陈老去世,心里怅然若失。”有网友回忆,“大学时期听过先生一次讲座,他说要写一本书,死了以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当枕头。《白鹿原》是先生的那一个枕头。”还有网友说,“秦川乡土还依旧,原下再无陈笔翁。老人家一路走好。”

  许多次,陈忠实却说自己是一个“农民”。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到去公社工作,到调至区文化局工作,他没有离开过故乡那片土地。成为专业作家后,他还经常身背铺盖,回到老家乡村院落,潜心创作。回顾个人创作经历,陈忠实曾说:“我的创作正是得益于在乡村工作几十年的生活积累。”

 

  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将于5月5日上午在西安举行

  陈忠实:文学是我的幸与不幸

点击查看专题

【纠错】 [责任编辑: 刘寰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28946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