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

2016年04月29日 14:49:5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 韩家慧

  提起工匠你会想到谁?也许是为文惠君解牛的庖丁,是修建了大量清代宫廷建筑的雷氏家族,是电影《岁月神偷》里的鞋匠罗。曾几何时,木匠、铁匠、簟匠、钟表匠、理发匠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计须臾不可离的职业。然而,在一切求快的后工业化时代,似乎他们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代表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真的过时了吗?

  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是工匠大师特有的殊荣,每一个坚守工作岗位兢兢业业的劳动者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科技部部长万钢说,工匠精神实际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放松。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追求完美和细节,对高品质的坚持和积累是工匠精神的注解。

  对个人来说,工匠精神是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的道技合一。30年如一日玩好一把刀的耿家盛生动诠释了一个车工的工匠精神,“成天反反复复磨刀,反正就那几个动作,觉得乏味无聊时,脑子里就有我父亲、我师傅教给我的话,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车工就玩儿‘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也正因为这把刀,耿家盛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资料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837家,法国196家。而在中国历史超过150年的企业仅为5家。全球最古老的企业日本的金刚组有一个信条:“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在谁的眼里,我们的产品都不会让我们蒙羞。”正是由于这一信条,金刚组才能专注于建筑1400年,并为日本留下了四天王寺、法隆寺等国宝级建筑。而在这样的企业背后,则是员工们对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坚持。

  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秉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从来不乏能工巧匠,更不缺工匠精神。去年,我国高铁实现全产业链出口,我国首架国产大飞机下线,浸透着专注、执着、精细品质的中国“质”造正逐渐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说,“工匠精神提醒企业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哪个行业热就到哪个行业,一定要坚持专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全认为,工匠精神要求在产品的个性化、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要人无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质量,而非粗制滥造。”

  如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制造强国的地位呢?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发力。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布克说,“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现代学徒制度。德国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据统计,德国的大学生只占同龄人的20%,近80%的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加快发展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培养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和服务的水平。

  培育工匠精神还离不开文化涵养。倡导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通过改变一些人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我们应摒弃“工字不出头”的陈旧观念,无论身处何种领域,从事哪种职业,只要有精致的手艺、过硬的技能,就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一生只做一件事,穷尽一生磨练技能,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有了这种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工匠精神方有生存的土壤。

  相关阅读:

  看李克强如何布局“中国制造2025”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要补的“精神之钙”

  用工匠精神 引领中国制造

【纠错】 [责任编辑: 张立红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6128938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