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分级诊疗”的关键是让优质资源“沉下去”

2016年04月08日 16:55:27 来源: 羊城晚报

  作为医疗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分级诊疗制度年内或会有突破性进展。报载,前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将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由100个扩大到200个,并在全国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年底前使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扩大到15%以上。

  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这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显然是就此做具体的部署和跟进。

  为推动此项改革,会议还明确要开展公立医院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工作室”的试点。

  多年来,“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众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尽管政府也采取了诸多措施予以改进,但始终成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医保制度不完善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欠缺外,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也是重要掣肘。由于基层医疗技术薄弱,许多患者只能舍近求远到城市的大型综合医院求医,致使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一床难求”,更加剧了民众的看病焦虑。

  有鉴于此,近年国家开始提倡分级诊疗的改革试点。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即根据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小病在家门口的社区治,疑难重症才到大医院治,康复期则又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说白了,就是让患者少花钱,少跑路,还能治好病。

  分级诊疗的初衷无疑是美好的,而且,这一源自国外的医疗制度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也有着成熟的经验。近年来,我国诸如上海、陕西、青海、浙江等十多个省市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试点中也是阻力重重,障碍多多。因此,此次全国七成左右的地市大面积推开分级诊疗试点,无疑将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

  显然,分级诊疗并非只是纯技术层面的改革试点,而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改革。它既事关财政补偿及医疗资源的调整,也涉及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管理的再造,更面临医护人才薪酬分配制度等的变革。

  而当下最大的瓶颈无疑是社区医院医疗水平的低下及基层医护人才的匮乏。如何让民众对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建立信任,既需要医院与“家庭医生”的热情服务及耐心细致的工作,更需要社区医院有相应的医疗技术做保障,常见病不误诊且能及时治疗,否则,社区医院若什么病都不能治,仅仅起到“转诊”二传手的作用,所谓的分级诊疗便可能沦为“花架子”,甚尔成为给百姓添麻烦的瞎折腾。

  因此,分级诊疗改革成败的关键无疑取决于能否“沉下去”,这既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将优质资源向社区医院倾斜,弥补基层医院的技术短板,也需想方设法吸引优秀的医护人才到基层社区医院去。除了鼓励专家和名医等到基层医院开设“医生工作室”之外,还要发挥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优势,如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系统联动互动机制,医生定期或不定期到社区医院出诊等,令百姓在基层医院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从而尽快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

  总之,分级诊疗改革表面看是变革医疗管理及就医体制,核心则是通过医疗资源的调整,建立起新型的医疗服务体系,真正让百姓受惠。(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纠错】 [责任编辑: 韩家慧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6128877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