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停伐不停步 转型创业忙——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停伐周年记

2016年03月31日 17:25:11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长春3月31日电题:停伐不停步 转型创业忙——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停伐周年记

  新华社记者高楠

  初春四月,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2015年4月1日,就是在这样春暖回归的日子,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号令吹响。

  吉林省积极响应、认真执行,将持续了68年的木材生产任务封存。停伐一年来,“砍树人”放下手中的油锯变身“看树人”,做起了“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生态文章。

  转型:“钱从哪里来?”

  吉林省停伐范围主要集中在东部长白山林区,停伐的有林地总面积为347.9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3以上;森林蓄积量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50%。

  停伐,让热闹喧嚣了68年的长白林海迎来“休养”契机。然而,对于常年和大木头打交道的林业企业来说,转型发展“谁的心里都没底”。

  从以森林养人到保护生态养人,路该怎么走?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对此深有感触,除了靠国家支持“输血”外,更要依靠自身实现转型发展,发展壮大非林非木产业,最后用非林收入反哺林业,进行自身“造血”。

  吉林森工集团探索从单纯开发木材资源走向综合开发林区非林非木资源的转型升级之路。如今,木材进口加工、森林保健食品、森林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成为企业发展的顶梁柱,非林产业反哺林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长白山森工集团把森林经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依托长白山地域资源发展替代木材生产的六大接续产业,其中绿化苗木产业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喜人。

  停伐一年来,吉林省国有重点林区正在发生可喜变化,全省林下经济、森林旅游逆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亮点纷呈,成为林业职工和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长点。

  转岗:“人往哪里去?”

  “顺山倒喽……”伴随着激昂的木工号子声,一棵棵参天大树应声倒下,一根根原木运往贮木场。

  去年3月19日,在白河林业局宝马林场,伐木工人吴继祥最后一次启动那把握了23年的油锯,“不采伐了,以后干啥还没想好,但林业局已经在帮我们找出路了,搞林下经济。”

  时隔一年,吴继祥的话“开花结果”,他也尝到了林下经济的甜头。在白河林业局光明林场食用菌培育基地,工人们将一袋袋锯末用机器压缩成段。这是该局安置富余职工就业的食用菌种植项目。截至目前,全局食用菌年产4000万袋,给予职工各种创业补贴627.9万元,全民创业项目发展到18种,全民创业家庭户达2645户。

  除创业项目外,更多的职工从森林采伐向管护转身。安图林业局对下属的贮木场、汽运处等基层单位进行改革,326名从事木材生产的一线工人充实到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等护林一线,分流工人实现了定职定岗定责保生态,从“砍树”向“看树”转变。

  孙彦辉曾是安图林业局的一名运材司机。如今,每天天刚擦亮,他已收拾整齐,佩戴好印有“巡护员”的红袖箍,带着保温饭盒和水壶,走进山林,开始了日常的巡护工作。

  “过去采伐时林子静的都吓人。现在环境变好了,野猪、狍子比以前多了不少。”孙彦辉说,“十年以后,我巡护的这片山肯定会绿的更多更多。”

  下好“整合资源、全林利用”一盘棋

  转型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林区停伐后也少不了“烦恼”。记者在停伐后多次深入林区进行实地走访,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同质化发展问题突出,如食用菌、中草药种植等几乎成为各局转型发展的标配项目。

  很多人建议,停伐后的林区转型更应走出一条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在“务林不砍林,离木不离林”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下好“整合资源、全林利用”这盘棋。否则,很难形成较强的“拳头效应”,品牌竞争力大打折扣。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有的地方已经在尝试探索。黄泥河林业局辖区内坐落着“延边第一高峰”——老白山,常年吸引国内外众多“驴友”慕名而来。黄泥河林业局总经理李栋说,吉林冰雪资源独特、丰厚,为什么不能搞几个雪村?

  去年10月,位于老白山脚下的团北林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长达7个月之久的漫长雪期,开发建设了老白山雪村项目,成为停伐后林业局重点打造的转型接续产业。

  对于下一步发展,李栋信心很足:用四季旅游带动整个老白山的经济发展,形成以吃住购为主的旅游经济带。以养殖、种植为主的林场作为加工后方,让林特产品走出大山,真正实现以旅游平台为基础,林上林下林中立体式开发的转型发展之路。

  广袤的长白林海并没有因停伐而沉寂,反之,林区干部职工靠着踏实肯干的创业热情为林区未来的转型道路指明了方向。

【纠错】 [责任编辑: 周楠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48111850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