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一个苗家女孩的“心事”和“心愿”

2016年03月31日 17:18:1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贵阳3月31日电(记者王念、杨洪涛)“有知识将来才有出息,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得知政府的帮扶政策后,头扎马尾辫、13岁的苗家姑娘谢小会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曾经,谢小会心事重重,因为她不知道能不能继续把书念下去,更不知道自己的心愿能不能实现。如今“心事”有人关注,“心愿”有望实现,小会姑娘开心多了。

  谢小会家住贵州麻山地区长顺县敦操乡斗麻村。这个苗族聚居村寨274户1384人,几乎全是苗族。此前,记者曾几次到斗麻村采访,听说有个叫谢小会的女孩子很能干也很懂事,但每次去谢小会家,她要么下地去了,要么上山放牛去了,一直没有见到。

  记者近期再访斗麻村,谢小会还是不在家。乡邻带记者出了寨子,在几里外的山里找到她,小女孩正手持镰刀打理田坎边的杂草,和母亲梁珍妹一起备耕。别看她还是一个孩子,但做起农活来手脚娴熟,俨然一个“小大人”。

  地里的活儿,小会和母亲是主要劳动力,因为她的父亲患有重病,几乎不能干活。

  由于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斗麻村自然条件恶劣,四处石头嶙峋。近年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搬迁,村民大多都修了新房子,村里修了一条相对平坦的街道。有了政府补助,加上打工的积蓄,谢小会家也盖起了新房。

  正当一家人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将这个家庭拉回贫困。2013年,谢小会的父亲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肺病,之后又查出心脏病,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轰然倒下,治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记者看到,她家的新房子外面看上去很有苗族特色,但屋内墙壁还是裸露的红砖,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家具。

  “我虽然没文化,但有力气,以前打工每月能收入2000元,现在干不了活了。这几年来治病花了4万多元,都是东借西借的。”谢小会的父亲愧疚地说,家里的1亩多地种点包谷,都是妻子和女儿谢小会打理。“要不是有政府救济,吃饭都成问题。”

  家庭的重担让谢小会有了更多的“心事”。她说,爸爸生病不能做事,弟弟妹妹年幼,妈妈一个人干活太辛苦了,所以平常放学后和寒暑假期间,她必须帮家里做家务,干农活,炒菜、煮饭、洗衣服、放牛、种地,都不在话下。

  小会今年上六年级,说起马上升初中的事,她低下头,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我想好好读书,还想读大学,但可能没有机会了。”她告诉记者,妈妈一个人太累了,她要留下来和妈妈一起干活,一起照顾爸爸,“我希望弟弟妹妹好好读书,争取上大学。我们家的条件差,不可能都去上大学,家里供不起。”

  迟疑了半天,谢小会轻声对记者说:“其实,我有一个心愿,我想读医学院,毕业了当一名医生,那样就可以给爸爸治病。”

  得知谢小会一家的情况后,当地县、乡有关部门给予重点关注,明确指定专人负责帮扶。敦操乡斗麻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云峰对谢小会说:“你好好学习,绝不会让你上不了学。如果你将来考上了大学,保证你能够上得起。”

  在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像谢小会这样因病、因学致贫、返贫的家庭贫困孩子还有很多。为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贵州正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对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子女,各地建档立卡进行专项助学补助;对就读普通高校的农村贫困学生,除原有的国家助学金外,还新增每人每年1000元扶贫专项助学金和每人每年3830元免(补助)学费。

  今年起,贵州又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施招生倾斜等八大教育精准扶贫计划,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斩断穷根,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纠错】 [责任编辑: 周楠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4811185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