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不再新鲜的电视问政该怎么“问”

2016年03月30日 07:53:4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6版

  ■焦点观察

  乔杉

  站在新起点,电视问政必须做出新的改变,要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要体现作风建设的新要求

  3月27日晚,广西南宁市《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直播现场,面对曝光的公务员上班炒股斗地主、有车一族入住廉租房、盖一次公章“收费”2000元等问题,多名市民嘉宾当场激动抨击指责,其中一名市民还给到场的县委书记们送上“苍蝇拍”,期盼这些官员能严惩腐败、以正风纪。(3月28日《南宁日报》)

  在过去几年中,关于电视问政的新闻时不时出现在公众面前。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的很多电视问政节目,既有分量又有质量,参与者越来越有代表性,一些电视问政直击问题、不留情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拿广西南宁的这次电视问政来说,现场就很有火药味。不过,电视问政毕竟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公众也难免有些“审美疲劳”,因此网上也不乏争议。

  关于电视问政,公众的态度目前分化为两个阵营:一种是欢欣鼓舞,他们看到一些涉及公权乱用的现象被曝光,看到电视问政逐渐成为日常问政,特别是看到电视问政出现了一些“火辣”镜头,认为这是社会风气进步的表现。但也有必要看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没有内容只有形式,很容易陷入“审美疲劳”,成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从现实来看,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开展了电视问政,但要说当地政治生态变化真像电视问政那样明显,也只是“姑且说之,姑且听之”。这就是电视问政的局限所在,这种带有“作秀”色彩的行为,不能代表日常问政。

  还有一种态度是不以为然。有一些人认为,与其把功夫用在电视问政上,不妨用在平时工作中。诚然,电视问政不能代替常态性的工作,但常态性工作的实现,往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不以公众意志为转移。这就跟反腐的三个阶段一样,从内心上讲,我们肯定希望一夜实现“不想腐”,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更应该推动“不敢腐”“不能腐”。问政也是如此,不能把电视问政等同于日常问政,但就现阶段而言,这依然是扩大公众参与的一种有效探索。

  对于电视问政,我们既有必要看到其进步,也必须看到其不足。在现实语境下,电视问政的确“有比没有强”,不能因为没有达到公众理想的状态就否定其积极意义。但是,有关方面也不能满足于“有比没有强”。电视问政刚出现时,还能给人带来新鲜感,但在现在,有关部门如果仍只是满足于一档节目的火爆,难免会让人失望。

  站在新起点,就要满足新期待,电视问政必须做出新的改变。从形式创新上讲,电视问政其实还是传统思维的体现,到了互联网时代,完全可以用“网络问政”改造“电视问政”。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问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外延上具有无限开放性,谁都可以旁观,谁都可以提问,这样也就能避免事先导演、虚构议题,也能让电视问政更加真实。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推动日常政治的改变和进步。这也是人们所讲的,要功夫在诗外,促使官员把常态性的工作做好。特别是在制度建设上,要让平时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受到约束,付出代价,直冒冷汗。

  总体来看,电视问政是政治进步的表现,但对于公权力来说,电视问政不能满足于“有比没有强”。电视问政已经过了当初的新鲜阶段,远远不是推出一个新的形式或出现一个火爆场面,就能赢得点赞的时候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台上,电视问政本身必须要有进步,要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要体现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在台下,电视问政探索出的经验,更应该开花结果,形成普遍化常态化的风景。

【纠错】 [责任编辑: 冯文雅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28846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