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恶魔抽签”可恕“坏蛋抽签”难饶

2016年03月27日 07:32:46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近日,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疫苗案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恐慌,称疫苗不安全,以后不打疫苗了;也有人愤怒,指责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使非法经营的疫苗被堂而皇之地“洗白”、接种。在疫苗事件曝光之初,为人父母者闻疫苗色变可以理解,但独立思考、理性精神尤显弥足珍贵。

  疫苗是什么?它是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为人类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立下了汗马功劳。国际公认,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当然,由于疫苗本身或受种者个体的差异,接种疫苗也存在一定概率的不良反应,比如,若受种者处于某一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甚至引发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即属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对这种情况,日本有个更为形象的比喻,即“恶魔抽签”。

  正如我们不能糊涂到因噎废食,我们自然也不能被恐慌的情绪支配,因为极小概率的“恶魔抽签”,做出弃打疫苗,特别是一类疫苗的决定。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疫苗接种也并不是纯粹的个人选择,因为疫苗接种要达到一定比率,才能形成人群免疫力,达到预防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深刻检讨、修补疫苗事件暴露的监管漏洞。应该说,我国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有着严格的监管规定。在本次疫苗事件中,从疫苗批发、流通到接种,哪怕任何一个环节监管到位,没有任何资质的母女都不可能进行长达5年的交易。

  特别是,疫苗流向的是给接种者注射的疾控中心或疾控中心委托的医疗机构、部分诊所甚至是非法诊所。作为业内人士,相关机构的管理者势必熟悉法条、知晓利害,在这种情况下敢于默许交易,除了侥幸心理,恐怕也被“利益俘获”了。因此,疫苗事件背后的利益链,甚至是腐败,都需要彻查。

  联系同样引人注目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些谙熟行业的人曾讲,以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水平和监管能力,要保证“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零风险”几无可能。

  这种观点看似武断,却有其道理,但这种道理不在于成为监管者推卸责任的“挡箭牌”,而在于敦促监管者正视漏洞,修补制度。毕竟,事情坏在“恶魔抽签”上,尚情有可原,若因腐败、利益的存在,而让事情坏在“坏蛋抽签”上,则罪无可逭。

【纠错】 [责任编辑: 姚润萍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68128837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