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通讯:一位捷克“八零后”的中国情缘

2016年03月26日 20:54:4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布拉格3月26日电 题:一位捷克“八零后”的中国情缘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15年前决定学中文,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人生。”

游人纷至沓来的布拉格一区,闹中取静的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旧址对面,一间小店内别有洞天。

本地“八零后”安娜(Adriana Dolej?í)站在一幅齐白石的水墨鲤鱼图前,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向中新社记者说起自己与中文、中国的不解之缘。

这天是捷克的复活节假期,安娜还在忙碌着,她的公司80%的业务与中国客户有关。

“如果当年没有学中文,肯定也不会做这份需要用到中文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工作,那今天这个日子也不用上班了。”安娜半开玩笑地说,当初申请布拉格查理大学汉学系的决定,让她少了很多休息日。

受来自老挝的母亲影响,安娜自小对亚洲文化有种特殊的情愫。上大二时,学校提供赴中国交换学习八个月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离母亲的老家不远的中国南宁。

“中国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我最喜欢的中国食物是南宁小吃——老友粉。”安娜笑着说,自己已经太多年没有吃到这种美味了。

2011年硕士毕业后不久,安娜进入了这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工作。在安娜展示的藏品中,包括了多位捷克名流收藏的记载着中捷关系的重要物件。

其中,一份1955年中捷双方分别颁发给原捷克斯洛伐克驻上海总领事卡尔·霍兰的领事证书。卡尔·霍兰生前收藏的多幅中国字画,亦是安娜津津乐道的重要藏品。

感到自己的汉语水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她半年前来到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布拉格分院,再续与中文的前缘。

“安娜的汉语真的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她还是要坚持学习,上课努力学成语谚语,或是几句诗,侧重文化上的东西。她每次都会认真地记下来。”这所孔子学院的志愿者教师张曼回忆道,有一次上课时顺口提了一句关于捷克汉学家的事,没想到安娜跑去查汉学家辞典,手抄了一份捷克汉学家的名单送给她。

最让张曼心有感触的是,安娜每周都尽可能在上班前抽出一小时时间到孔院上汉语课。

说起这事,安娜却有些惭愧,“我真的很遗憾,因为上班太忙,不能在家预习,每堂课只能上课时现学。”

她很期待孔子学院可以给她这样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汉语学习者提供“因材施教”的定制课程,可是由于工作忙,还没有专门抽出时间和孔子学院的老师们商量。

“我们目前已经在布拉格分院开设了不同级别的汉语课程,包括一对一的教学,只要有需求,我们一定满足。”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黄小明回应称。他指出,除此之外,孔院还开设不同专题的讲座,同时也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前来讲座和授课,有的甚至是一学期,话题涉及“一带一路”、中国经济、外贸、文化等领域,“此外,国内随时会有孔子学院总部的中国文化专题的巡讲、巡演、巡展团前来”。

黄小明表示,尽管布拉格分院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其活动认知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孔院在奥洛穆茨和布拉格两地都已开设各式各类汉语课程和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更好地满足捷克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

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7年9月,国内合作院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是目前捷克唯一的孔子学院。2015年2月2日,该院布拉格分院正式开始面向公众教授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汉语课。

“通过学习有着五千年历史的语言和文化,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变得更丰富了。”讲到这里,安娜抱歉地说,她觉得这句话太复杂。为了表达得准确,她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难得地用了一句英文。

正如她最痴迷的中国小吃的名字——“老友”粉,安娜时常思念暌违十多年的南宁老友们,“现在有了微信,我们又可以保持联系了,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回到南宁再见到他们。”

当被问及自己的“终身大事”会不会也与中国“挂钩”时,率直的安娜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思索片刻,她以一种地道的中国方式回答:“主要还是要随缘。”(完)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836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