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新观念、新思路、新视野——华北一个小村庄农村青年的面貌变迁

2016年02月14日 11:58:2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广州2月14日电(记者田建川)“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围着咱村这个点,画个圈,方圆几十里就是咱村年轻人十几年前的眼界。”34岁的田亮卫几杯白酒下肚,话匣子开了关都关不上。“你再看现在,年轻人都跟孙猴子一样翻了筋斗云,天津、江苏、广东、新疆甚至俄罗斯都有咱村的小伙子打工和做生意。”

  春节回到河北省平乡县田二町村的老家,记者几天来跟很多光屁股长大的发小觥筹交错,一个强烈的感受如同畅饮的白酒:历经十余年的社会变迁,外出务工闯荡的乡土青年们有了更多的新观念、新思路、新视野。

  在农村空心化的凋敝表面下,一股变革向上重塑乡村文明的动力一直在积蓄。像田亮卫这样的外出闯荡的农村青年,正是一个个照亮新乡村文明的火种。

  20年前,30多岁的田凤印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种地,夏收小麦秋收玉米,面朝黄土背朝天。冬天打粉芡,几家村民合伙搞个作坊,把红薯经过打芡、沉淀、晾晒等一系列工序后做成粉条卖。春天闲暇的时间,他就和村里的几个老伙计一起,拉着排子车在周边的镇村走街串乡卖“十香菜”。这种菜是把萝卜、芥菜等用盐腌渍后涂上“糖色”后切拌的。出去半个月,能挣两百多块钱。

  “那时候,除了卖粮食,打粉芡、卖十香菜是咱村年轻人的主业,起早贪黑,风餐露宿,挣得也不多。”田凤印说,“年轻时没什么想法,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够啦。”

  10年前,随着田二町村周边一些县乡初级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起步发展,村里的很多中青年做起了推销工业品零件的小生意。30多岁的田同新从任县天口乡批发摩托车配件,到东北的小县城去卖;田同榜从平乡县节固乡批发洗衣机零件,到河南南阳去卖。一些年轻人在外见了世面,开始叫上老乡到东部沿海打工,基于地缘的关系,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大部分在木材厂开锯推跑车。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田二町的中青年们的生活圈开始急速扩展,眼界跳出“金箍棒划的圈”,不断接触并熟悉曾经对他们完全陌生的城市文明。日渐频繁的社会流动给村里的青年们带来了潜移默化且不可估量的面貌变迁。

  一年前,田亮卫离开天津市郊一家已经干了三年的木材厂,带上5个同村的老乡来到广东东莞。“这个厂有200多人,27条锯,我们六个人包了一条锯,一个月加工12个拖挂车的原木。虽然累点,一个月能挣8000多块钱。”田亮卫说,经济形势不太好特别是房地产业转冷,建筑行业对木材的需求量确实下降了。规模大的木材厂受影响还小点,“一些小厂确实有点吃不住了”。

  田亮卫说,“和咱村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我们都不太敢频繁地换工厂了,踏踏实实地干活就好。”

  在农村,勤劳致富的朴素观念从未改变,但如今的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却早已不同于上一代年轻人。

  他们经常通过微信或QQ联系,在“田二町村民”群里分享自己所在城市的所见所闻,提供招工信息;他们更爱看新闻而不是电视剧,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里都装了几个新闻类APP;他们关心国家政治和政策,两会、扶贫、双创等等,他们都能说出个道道来。

  田二伟两年前回家创业,在经过村里的325省道旁开了个厨房电器销售店,生意不错。“我们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了解了更多的商品信息,早已不再是睁眼瞎。今年咱们的这条省道还要拓宽,物流发达了,做生意的机会更多。”

  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子女教育。33岁的田建领说,他初中毕业后就不想上学了,家里人也没太所谓,觉得读书不如早点回家干活。“我这几年去过天津、江苏、广东,学历高的工人的基本工资比我高很多,他们学新技术也比我快,真后悔当初没有多读书。”

  在田二町村,2004年之前,村里没有大学本科生,连读高中的都没几个。如今,受过专科、本科和硕士等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这个村已超过10个,他们成为这个村教育改变命运的榜样。田建领说:“我两个孩子现在送到私立学校读书,学费确实高点。但是,只要他们能把书读好,砸锅卖铁我也愿意。”

  “我们眷恋乡村,因为我们在这里长大,一草一木都有记忆。”田远是田二町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河北石家庄的一家银行工作。“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努力让家乡变得更好,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论大伙是在务农、在打工,还是在大城市里工作,我们的根在这里。”

【纠错】 [责任编辑: 刘晓朋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803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