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贵州红渡村:立春时节的“小康计划”

2016年02月05日 15:52:13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贵阳2月5日电(记者王念)立春时节,万物复苏,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里热闹起来。村民常昌林家的气氛更特别,因为在外打工10年的女儿这次带回了江苏女婿,夫妻俩打算留在村子里打拼一番事业,而且信心十足。

  29岁的常勇名字很男性,其实是一个秀气的山里妹子。19岁外出打工到现在,她做过很多个工种,目前在上海一家房屋中介公司工作。丈夫惠方建就是常勇打工时结识的。

  红渡村位于乌江边上,1934年12月红军在这里突破乌江天险进军遵义,红渡村因此得名。由于多方面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全村2000多名村民一直非常贫困。直到去年底,持续不断的各项扶贫措施见到成效,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以前没有其他路子,只有往外走咯。”常勇说,过去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外出打工。看到家乡一天天在变,特别是扶贫产业带来了机会,回乡创业的想法越来越明确。

  常勇所说的机会,就是当地政府推进的“旅居农家”小康计划。

  红渡村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拥有乌江峡谷、绝壁风光和红军长征红色旅游资源。政府因地制宜谋划全面小康,从北京引入“旅居农家”发展有限公司前来投资,以“公司+农户+合作社+村支部”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项目2014年底启动,就已经给群众带来了收益。

  “旅居农家”当地分公司总经理甄磊一直在村里忙着。他告诉记者,入驻红渡以来,一整套打造升级版乡村旅游的规划稳步推进。按照协议,他们对村民的房子进行改造,既保持黔北民居特色又提升硬件设施档次,统一经营管理。公司投资改造的房子,除每户村民一年保底4000元至8000元收入外,前3年公司与村民八二分成,以后村民分成每年递增5%,直到占八成为止。村民投资按统一标准改造的房子,公司与村民二八分成。

  大乌江镇副镇长黄寿华介绍说,除了分成,村民就近务工有收入,搞餐饮有收入,特色种养业有收入,积极性很高。岩脚村民组共23户人家,已有8户完成了房屋改造。3年内全村将改造100个农家院落,形成每日接待2000人的能力,根据测算,到时每年乡村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000万元。

  黄寿华说,去年3条高速公路通到余庆县,使当地黔中腹地的区位优势凸显出来。红渡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客源不愁。

  村民钟燕家院子改造出12间客房,看上去整洁敞亮,比星级酒店的客房并不差。“4000元保底收入已经拿到了,客房是公司统一管理,才试营业3个月,还没有分成。自己搞的餐饮嘛,收入就更多一些。客人多的时候院子里车都停满了。”钟燕笑着说。

  沿着村里水泥串户路和新建的木栈道,记者来到村民陶令家,主人正在打糍粑。跟常勇一样,陶令和妻子岳请英过去也在外打工。看准“旅居农家”的前景,他们去年5月回来改旧房建新房,6间客房和土菜馆于11月开业,不到3个月就有上万元利润。

  对上门“取经”的惠方建、常勇夫妇,主人坦诚以待,知无不言。“在外面打工,两个人每月有7000元收入,但开销大,能剩3000元就不错了。”岳请英说。

  “上海生活开销更大,一多半收入都花掉了,还只能租一间20来平方米的房子住,长期下去也不是个事。”常勇说。

  他们算起账来,在家比外出打工挣钱还多,又可以照顾老人孩子,一举多得。过去留在村里没事做,只好出去。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机会,该回来了。

  陶令说起了自己的经验:餐馆一定要用自己种的菜,做香肠腊肉也得用自己养的猪。去年养3头猪,少了,今年得多养几头。吃的东西好,回头客就多……

  从1月13日回到红渡村,惠方建、常勇夫妇就一直忙着谋划加入“旅居农家”项目的事,找乡邻了解情况,找村干部、合作社和公司负责人商量,并得到大力支持。他们决定,过了年就去上海“搬家”。

【纠错】 [责任编辑: 白羽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800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