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从绿皮车到高铁——火车上的春运变迁

2016年02月03日 17:25:44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记者樊曦)回家,是最温暖的字眼。列车,是春运中最动感的词汇。从慢慢悠悠的绿皮车,到呼啸前行的高铁,那一节节车厢,带着游子对家的渴望,承载了中国人的“春运变迁”。

  绿皮车:记忆中的风景

  提起绿皮车,总让人有那么一点怀旧的情绪。作为中国铁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旅客列车,它是几代中国人漫漫春运途中最深刻的印象。

  1987年,年轻的李建新从兖州机务段调至当时的济南列车段,成为济南至哈尔滨列车上的一名列车员,那一年,历史上第一个春运民工返乡潮涌现,平均每天有70万人站着返乡。

  “肩扛、头顶着大麻袋的‘老乡们’甚至自发地喊着号子往车厢里挤。车门上不去,好多人就扒窗户,反正挤上去就是本事。”李建新说,为了让旅客能上车回家,列车员常常得手脚并用把旅客往车厢里“塞”。最终,“坐椅靠背上、过道里、行李架上、厕所里,全是人”。

  然而,记忆中的绿皮车又是温馨的。“那时候火车速度很慢。一摇三晃,可慢有慢的滋味。”李建新还记得,那时候的人们没有手机Ipad,闷在车厢里就彼此聊天侃大山打扑克,“一趟车下来,好多人熟得像家人朋友似的,临走都依依不舍。”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2000年前后,绿皮车变成了空调车。对于李建新来说,29年的火车生涯里,有一半是在绿皮车上度过的,那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今年春运,他又踏上了济南至张家界的K1677次旅客列车。“这是我的最后一个春运了,真是舍不得,车厢就像我的另一个家。”李建新说。

  高铁:不一样的出行

  嗖……一列子弹头呼啸而过。

  “用一个字形容坐高铁回家,那就是‘爽’。”在IBM北京分公司担任研发组组长的黄永安说。

  他的家在江西婺源。2016,这个“中国最美乡村”正经历着首个人来人往的高铁春运。

  乘坐G321次的黄永安只用了7小时18分就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与以前的回家路相比,现在回家“爽”到难以想象。以前,他从北京回家,只能选择Z67次,11个小时到达九江站,让老父亲来接车,然后再坐3个小时的汽车回婺源。

  “现在高铁直通家门口,父亲不用奔波了。最关键的,是自己还挤出了宝贵的春节探亲时间。”他说。

  当然,对铁路变化感受最大、感情最深还属在铁路干了一辈子的铁路工人。龙岩站助理值班员袁必金今年60岁了,他一见到记者就高兴地说:“在站台上接了一辈子车,退休之前终于能够坐上动车回老家了。”

  老袁是长汀人,在车站经常值守夜班,以前8点下班回家,他要在车站等上近3个小时,然后坐K572次列车,2个小时后才能到家。现在,他刚好可以赶上8点40的D6678次动车回家,9点半便能到家。“这两年铁路发展太快了,真是没想到,现在老家通了动车,乡亲们都开心地不得了,我也蛮自豪的。”老袁感慨地说。

  未来的铁路春运会是怎样?

  回眸春运几十年的历史,绿皮车、空调车再到高铁,“出行难”已经悄然变为“走得了”。

  未来,春运又会是什么样呢?

  “购票越来越容易,高铁越来越多,‘走得好’成为常态。”负责给单位同事订票的张茗瑜特别有感受,“以前找我集体订票的人可多了,这几年一年比一年少,今年就才两个人。”有了网络购票再加上提前60天预售后,同事们大多早早就上网买票,安排行程。

  从高铁是否建设过于超前,到“高铁何时到我家”成为公众期盼,高铁带来了中国人出行革命式的转变。截至去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高铁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已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营运部副主任黄欣表示,从高铁来看,目前,我国“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基本建成,在区际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表示,今年全国还将加快建设北京-沈阳、济南-石家庄、徐州-郑州、宝鸡-兰州、贵阳-昆明等多条高铁。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红昌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春运难”还会继续出现,但是随着高铁等交通方式的不断发展,这一现象将会逐渐改善。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1798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