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15网络热词留给中国教育的命题

2016年01月13日 02:18:52 来源: 人民政协报

2015年岁末,搜罗网络热词,从教育视角分析,感慨颇多。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信被网友评价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如何评价这位河南教师的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教师可以有个性,但不能任性,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此阶段孩子自制力弱,模仿能力强。有任性的教师难免有任性的学生,“熊孩子”也可能是这样炼成的。换一个角度思考,这热词也提示我们要关注教师游历。教师游历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其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认识一位教研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不停地拍照,他自己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据他讲,他的ppt上有很多图片都是自己拍的,有些还选入了教材。日本“海上研修”同样值得借鉴,通过在航行中的研读及靠港后的考察、参观,让教师打破地域和学校界限,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扩大了视野,能够获得较好的研修效果。由可见此,游历也可以是教师教育研修工作的一部分。

“脑洞大开”被引申为想象天马行空,联想极其丰富、奇特,也可用来表达明智,看问题更加透彻的意思。我们的教育确实可以从这个词中获得某些启示。罗素讲“从每天学习的时间看,中国儿童最有思想”,是否最有思想,没有结论,但学习时间长、负担重毫无疑问。课改推进十余年,教育部数次发文,但课业负担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是不是当下此问题真的无解?学校应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而不是背不动的书包。什么带得走?我认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罗素还有另外一句话“一部分儿童有思考的习惯,而教育的目的在于铲除他们的这种习惯”。很少有人认同这样的观点,可大多数人却在“践行”这句话,这正是教育的痛处。我们习惯对孩子讲:好好读书,别胡思乱想。要知道胡思乱想也是一种思想,对孩子来讲,弥足珍贵。莫言讲:“很早就跟大自然打成一片,经常一个人独处,当时的胡思乱想,现在看起来就是一种想象力的培养、开掘。”我们认为的古灵精怪,而那恰恰是孩子的真实世界。所以,我们要学会读懂孩子。

雾霾,这是我们最不想见到又必须面对的热词。因为雾霾,教育很纠结。11月末,北京雾霾爆表,弹性教学提到案头,这弹性如何把握?放与不放如何权衡?校长到底有无权力决定放假?两次红色预警后,学校放假,实施停课不停学,网易新闻等媒体调查:7成家长不赞成雾霾天停课。原因“孩子停课在家没人带,安全成问题,绝大多数家长表示不会借故为孩子请假”。孰是孰非、何去何从?考量着政府执政能力,也考量着教育智慧:在雾霾几近常态的情况下,如何建立更为成熟的应对机制?“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教育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热词还很多:获得感、屠呦呦、一带一路、4D打印……哪一个和教育没有关系呢?网络热词无疑是一种文化现象,宽容热词是一种文化发展,我们应该善于选取一个适合的角度认识热词,并借此了解社会生活,这既是传统语文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需要。

(作者系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621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