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浙江: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2016年01月09日 16:34:44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产业创新,着力培育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大产业

  回首“十二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000美元,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欠发达县全部成功“摘帽”,更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

  应该说,浙江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面前正逐步、积极地适应新常态,转型升级已经找到跑道、见到曙光,但短板依然凸显。正如浙江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所指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转型升级尚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是当前浙江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曾经以灵活敏锐的民营经济、“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草根经济”享誉中外的浙江省,面对全球市场持续“严寒”,愈发暴露出“低、小、散、弱”的发展劣势。从早年松散的“草根式集聚”逐步做大做强到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块状经济”曾让浙江在全国发展中率先脱颖而出,但辉煌难掩“痛点”:低端生产“模仿”能力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擅长代工而品牌意识不足,让浙江“块状经济”在“三期叠加”中逐步显现发展颓势。

  作为制造大省,浙江全省制造业企业超25万家,算上制造业个体工商户则总量达104万家。10余万平方公里的浙江地域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0家制造业企业。但是,“层次低、品牌小、结构散、创新弱”,让“浙江制造”长期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生产成本上升遭遇全球性市场需求低迷,越来越多浙江企业“量做到了天花板,利润却在地板”。

  有学者指出,浙江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商业氛围,浙商群体善于捕捉商机、勤奋能吃苦,这让浙江企业具有极强的市场开拓力,甚至在面对严酷下行压力时依然还能坚持,不过这也减缓了浙江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令企业主动转型、研发创新的动力不足。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浙江经济能否开创新局面的关键。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未来五年将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同时还要大力推进产业创新,着力培育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大产业。

  浙江将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做强做精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着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万亿产业。同时将组织实施万亿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产业引导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

  2015年以来,浙江着力创建承接创业创新、引导工业跃升、传承经典产业的“特色小镇”,已渐显出传统“块状经济”的升级方向。梦想小镇、云栖小镇、袜业小镇等37个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在产业中高端集聚、创新提升上渐入佳境,让浙江计划在三年内创建的100个特色小镇有望为浙江区域经济新发展夯实基础、促进传统产业快速推进转型升级发挥更大“溢出效应”。

  浙江自2014年底启动的全国首个区域性公共品牌“浙江制造”认证,则被认为是这个制造业大省打造中高端升级版的“自我突围”。“浙江制造”标准比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要高,基本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获评企业则将享受融资支持、优先列入上市后备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等政策扶持。

  浙江计划到2017年,“浙江制造”品牌企业卓越绩效管理率、国际标准采用率、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均达到100%,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5000亿元。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十三五”时期浙江要切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一方面要更好依靠市场的力量,积极在全球创新生态中识别利用创新要素,加速整合创新资源,主动参与并创造更大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强集聚高端要素,在创新型人才引进上不遗余力,并通过高品质的创新平台推动人才创业和产业升级,从而创新产业升级的突破方式。□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吕昂)

 

【纠错】 [责任编辑: 韩建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2128611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