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蹲点日记:成都“110”都在忙些啥?

2016年01月09日 20:00:07 来源: 新华社

(新华全媒头条·110三十年)蹲点日记:成都“110”都在忙些啥?

  新华社成都1月9日电(记者吴光于)接警员头戴耳麦,一边询问报案人情况,一边快速敲击键盘记录;处警员轻轻一敲键盘,就可实现调警和警情推送;中央的大屏幕上不停切换着高清“天网”图像……这不是好莱坞警匪片,而是如今我国各地公安110指挥中心里的真实工作场景。

  1月8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四川成都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30个接处警席位上座无虚席,键盘敲得噼噼啪啪。

  “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等一级警情处警员直接调警,邻里纠纷等二级警情推送给分局进行调警。”110指挥中心接处警大队大队长刘凯说。20个接警席每天要接上万个电话。

  咽喉炎、幻听、睡觉的时候接起电话就是“你好,成都110”……几乎每个110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都有这些职业病。更让人感到委屈的是,几百万条的接警量中,有超过一半数量的属于骚扰和误报。

  “成华区培华西路有人打架。”临近中午,一条警情被推送到成华分局指挥中心。3分钟后,接到出警任务的建设路派出所巡警张成和同事开着巡逻车奔向事发地点。

  “顾客买东西,老板态度不好说了些不中听的话,两人就吵起来,都是年轻人,脾气比较冲,推搡了几下没打起来,但都想出口气。”社区居委会的干部告诉张成。

  见到警察来了,吵得面红耳赤的人情绪似乎缓和了一些,老百姓却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大家别围在这儿了,快回去吃午饭,学生娃娃要放学,别把路堵了。”经过一阵劝说,人群慢慢散去。经过一番调解,二人相互赔礼道歉各自离去。

  作为110巡警,这样的纠纷张成每天都要处理好几起。“大家都觉得警察厉害,其实我们的脾气早就磨得没有了。有时候调解一起纠纷得花上好几个小时。”端起在出警前就打好、早已冷掉的饭菜,他赶紧吃了起来。

  这一天,带着记者转悠的是分局防暴巡警大队教导员曾明。他1997年刚入警就加入了防暴巡警大队,是成都第一代110巡警。

  “当年110使用的是电话加电台的指挥调度模式,电话接进来后,接警员进行警情录入,再用电台呼叫巡警。”他回忆说。

  当年在面积108平方公里的成都市成华区,10个巡组每天24小时对10个巡区进行巡逻。“最初的几年平均每天警情只有5、6条,大多数属于群众求助。”在曾明的记忆中,那时的成都社会矛盾并不突出,维稳处突的任务很少。“执法环境也很好,一个警察就可以抓好几个人。”他说。

  20年后,成都已经成为常住人口突破1600万的特大型城市,成华区作为成都流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社会治安防控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3年,为了使110更“接地气”,成都将过去由各防暴巡警大队承担接处警工作的警力下放到辖区各派出所。

  跟着曾明,记者在成华区走街串巷,在他的指点下,记者看明白了哪些是防暴巡警大队的战术小组,哪些是直接接受市公安局指挥调度的快反小组,哪些是“潜伏”在人群中的便衣警察。

  在成南高速公路路口的110警务工作站,执勤中的蒋跃正在盘查一辆可疑的奔驰轿车。就在记者到达前,他和同事刚刚在盘查中通过比对挡获了两名吸食冰毒的人员。工作站所有的盘查都不依靠情报信息,全凭民警肉眼观察判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蒋跃去年一人就挡获了各类犯罪嫌疑人117人。

  “这小子热爱工作,特别把婚期定在了1月10日,可今明两天都还坚持在岗。”曾明告诉记者。还有48小时见到新娘,站在寒风中,穿着制服、带着单警装备“八大件”执勤的蒋跃略显疲惫,却帅气得一塌糊涂。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1772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