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思考、责任——全国政协委员畅谈社会文化建设

2015年03月10日 20:29:5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柳新勇 李云路 孙铁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登上人民会堂的主席台,来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级编剧刘星委员有些激动。

    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来自教育、文艺、新闻出版、科技、民主党派等界别的16位委员围绕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作大会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会议。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刘星说,“作家有信仰,作品有希望,文化有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到作家创作应该有信仰,刘星比喻道:“鸡蛋有适当温度的时候可以孵出小鸡,石头在任何温度下什么时候也不会孵出小鸡。”

    10多位委员的发言,基本上都是根植于委员实地调查研究或亲历的经验总结,常有生动的故事和透着睿智与思考的诙谐妙语。

    来自无党派界别的中央文史馆馆员吴江委员的发言,直接回答了习近平主席去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创作有‘高原’而缺‘高峰’”现象。

    “虽然缺‘高峰’的原因复杂,但最重要的还是文化单位常常被作为安置干部的地方。一些被安排来的干部不懂文艺的特点和规律,不学习、也不喜欢文艺工作。”吴江直言。

    他发言的主旨就是“欲攀文艺创作高峰首需治境择将”。吴江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和全国政协组成考察组进行深入调研,对不同种类和层级的专业文艺团体进行分类。此外,文化主管部门还要下放一些不该管的审批权力。

    牛有成委员的发言把目光瞄准“二十四节气歌”,一上台就背起“春雨惊春清谷天……”

    “二十四节气告诉我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节奏,启示我们发展要遵循规律、讲究节奏,不能急于求成;同时,它体现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他说。

    牛有成建议,要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整合部门职能,特别是要吸纳综合经济部门参与,系统挖掘传统文化在思想、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价值。

    来自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马德秀委员关注的是乡村老师的处境。她说,春节前,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民进中央分别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赴老少边穷岛地区考察了多所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进行座谈,倾听他们的呼声。

    当前,中国有乡村中小学生4000多万。他们的背后是28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坚守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乡中心校和村小、教学点,编织着乡村孩子的梦想。

    “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收入少、地位低、职业吸引力不强、优秀教师留不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加剧了乡村的衰落和空心化。”她说。

    马德秀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突破口,从最薄弱的老少边穷岛地区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形成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界别的李世明委员为人民的生命安全忧心。

    统计显示,去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29.8万起,死亡6.6万人,同比分别下降3.5%和4.9%。“虽有下降,仍触目惊心。”李世明说。

    他建议,应将安全工作提升为国家战略,强化安全立法并严格执法,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同时在个人层面,大力提倡主人翁精神。

    傅惠民委员和贺军科委员则分别就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和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意见。当天大会还有李东东、杜鹰、卞晋平、高鸿钧、魏传忠、秦和、郑小燕、王新陆、刘慕仁等多位委员作了发言。

    在全国政协大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大会发言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反映不同党派界别声音的重要载体,被称为是“中国协商民主的讲坛”。

    本次政协大会共有三场大会发言,分别围绕经济生态、文化教育、民主政治三大主题,就社会关心、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发言。按照惯例,参与大会发言的全国政协委员将尽量兼顾不同的界别。

[责任编辑: 陈剑]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0700111459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