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燕:从慢性病分级诊疗入手 缓解城市大医院"战时状态"

2015年03月10日 10:33:52 来源: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于3月10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

    【农工党江西省主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郑小燕】当下,城市社区医院患者就诊量不饱和,而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必须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以平抑城市大医院患者就诊的浪潮,解除病人奔波劳累、医生不堪重负之苦,恢复大医院承担疑难重症诊治、培养人才和进行医学科研、教学的功能定位。

    患者因何病而来?据我们调研,在三甲医院门诊中,半数以上病人是慢性病患者,其中又有一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只需开药维持常规治疗。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在三甲医院门诊中,80%以上就诊病人为慢性病患者,其中30%患者的病情稳定,在社区医院完全能够完成对其疾病的常规治疗和日常监测。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疾病谱骤然巨变,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目前全国此类患者总数超3亿人,且疾病负担已高达总疾病负担的70%。

    慢性病的病程长,大多需要终身服药,且多伴有并发症、合并症。控制慢性病发展的主要环节在于日常的监管照顾,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职能所在。仅靠在大医院间断而短暂的就诊,难以实现全病程的有效治疗和规范监测。这种局面如不扭转,未来将出现慢性病并发症的增加而导致医疗费用的“井喷”,一方面给患者带来疾病痛苦,同时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通过以慢性病防治为切入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引导群众科学有序就医,强化对慢性病诊治的规范管理,既能有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又可节省医药、医保费用支出,并将大大缓解大医院接诊压力,根本改善看病难的局面,实现“社区接得住、医院舍得放、群众愿意去”,为逐步扩大到常见病、多发病进社区,最终实现社区首诊的医疗改革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建议:

    一是严格落实《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着力解决城市公立医院“办什么、办在哪、办多少、办多大”的问题,制定慢性病的分级诊疗规范,包括各类医疗机构的诊治范围、程序、标准,细化慢性病目录及临床路径、转诊程序等,明确慢性病在基层首诊,并开通双向转诊的快捷通道。

    二是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做好社区医院和城市大医院慢性病医保用药目录的对接,调整医疗服务分级收费价格,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患者数量等预付方式取代按项目的后付方式;将临床路径与支付制度改革结合,支付制度改革与取消以药补医相互衔接。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比例,尤其是要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医报销比例,引导慢性病患者合理就诊。

    三是着重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能力和水平。在城市大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通过大医院派驻全科医生到社区,对基层卫生人员轮训、进修培养等多种方式,尽快培养一批对慢性病具有预防和诊治能力的基层医务人员,全面提升社区医院对慢性病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对慢性病病人的健康档案、就诊转诊情况、疾病评价实行信息化管理,病人的信息实现在上下级医院之间共享与利用,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让慢性病患者放心、安心到社区医院就诊。

    四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把多点执业与慢性病分级诊治机制有机衔接,引导大医院医务人员深入基层。保障社区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调动医务人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

    保好基本、强实基层,关键在于建好机制,慢性病控制既为“保基本”的核心,也是“强基层”的重点。以慢性病防治为突破口,转变人民群众就医观念,建立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城市大医院“战时状态”定能有所缓解,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将会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 黄锐]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06401114584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