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论文盖过了‘三尺讲坛’、‘无影灯下’”
--人大代表建议改变科研考评“一把尺”标准

2015年03月06日 16:48:5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仇逸、何欣荣)“现在教书教得再好、看病看得再好,没有论文写得好重要”“有了论文、项目,就有了经费,对单位、个人都名利双收,否则就是白辛苦”……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一些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必须改变科研考核评价“一把尺”标准,建立更多元、更科学的考评标准。

    “我们学校有一位教师凭借着‘上课好’而评上了教授,在校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说,“我们要进一步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例如用‘代表性成果’评价,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而不是只看重论文;此外,还要尊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不简单划一地考评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改变学校关门评的做法,引进社会、第三方的评价机制。”

    “一个、两个教师靠‘上课好’评上教授还不能解决问题,我建议要拿出一定的比例。”朱之文代表的一席话,令会场内许多代表感觉“有话要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说:“现在除了教师,还有临床医生都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写论文上,而不重视临床看病。教师的本职是育人、医生的本职是看病,现在都被论文、项目占据了,这种现象让人忧虑。”

    “很多一线教师、医生背负起沉重的‘科研’负担,为论文而论文,这种低水平的评价考核方式,其实对创新发展很不利。我国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早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真正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同行认可的成果并不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坦言,不少单位盲目偏重论文、项目,甚至直接用现金奖励刺激。年终考核的时候,论文盖过了“三尺讲坛”、盖过了“无影灯下”。

    朱志远代表说,科研院所同样不能简单看论文、重项目。例如在自然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固然重要,可像地质学这种长周期的研究,可能很长时间都出不了一篇论文。在系统工程、高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对科研工作者的评价更要看他在技术进展中起的实际作用,解决了什么关键难点问题,一份工程进展总结、技术报告,都可以作为职称、奖励的重要凭据。“只有科研评价的‘尺子’更多元、更科学,中国科技创新的步伐才能走好走准。”他说。

[责任编辑: 杨婷]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9970111455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