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借鉴“合作办学” 模式 让学校办出特色和个性

2015年03月02日 16:48:14 来源:新华网

 

    2015年3月2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朱永新做客新华会客厅。图为嘉宾与主持人交谈。新华网 陈竞超 摄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 上海纽约大学——一所每年招生不过300人,国内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大学。从2011年宣布筹建到今年已有两级本科生在读,有的在读学生这样形容这所大学带给自己的触动,"我觉得被压抑的个性复活了,在高中,我们老在嚼别人嚼过的东西。在这里,我只要成为我自己!" 这条可以说是"中美混血"的"鲶鱼",能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波?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能带来哪些启发?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朱永新在作客新华会客厅时,就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

    合作办学已有先例 细数"混血"特点

    朱永新表示,事实上,上海纽约大学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在此之前有苏州的西交利物浦,那个大学是我一手创办的,当时我在苏州做副市长。还有宁波的万里和英国的一所著名大学办的大学。所以中外合作办学是有先例的。这些大学应该说都是个性比较强的,像学生这样的感觉在西交利物浦和万里这样的学校都是存在的。它的特点有这样几个:

     第一,规模都比较小。不像动辄学生上万的大学,规模做得很大。我认为学校要办出个性和特色,不宜搞规模大的学校。以前习惯于工厂化管理,但往往学校很难办出特色和个性。

     这次我专门带来一个提案就是鼓励小微学校的发展,现在很多中学都是万人中学,校长连老师都认不全,他怎么来管理学校?老师连孩子都认不全,他怎么管理孩子?前两天我到俄罗斯学校,俄罗斯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平均规模是600人。这样有很大的好处,第一是,整个学校就像一个家园,校长对所有的老师,甚至很多的孩子都很熟悉。第二是,学校就在家门口,不用乘很长时间的校车,不用走很长时间的路,因为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的,这样很亲近,很有亲切感。另外对于安全等很多问题也有保障。我认为这样的学校容易办出个性和特色。可以按照校长的办学思想,按照社区的教育资源,按照教师的理想、校长的理想去办出一些有特色的学校。我想中小学是这样,大学也是如此。

     第二,从办学的自主性来说,这种中外合作大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我们赋予它很多自主性,无论是在课程的安排上,还是教学的方式上,可以打破我们自己传统的一些方式进行一些新的选择、一些新的理论教学。所以自主办学,大学有一种很重要的精神就是自由精神,当然这种自由不是自由化,是在国家规定的规程、国家的法律框架下,这个必须要遵守。在这种前提下,办学的自主权要交给学校、交给老师。

     第三,相对来说,教师的敬业精神比较强,教师的招考相对来说比较严格,所以教师的专业精神、教育情怀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上海纽约大学,所有学生都可以预约导师见面,随时交流,有了困惑可以交流,有了想法可以随时沟通,这些在很多大学还是很难做到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外合作大学,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最近它的第一期毕业生已经出来了,可以看到,第一期学生是没有经过高考被录取的学生,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拿到国家统一颁发的毕业证书,但是目前为止已经将近20个学生被国外第一流的大学录取了。我们的大学研究生院很难录取他们,因为他们没有毕业证书,但是国外大学为什么可以录取呢?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必要一定要通过统一考试录取学生呢?

    改革既要自上而下 也要自下而上

     朱永新总结道,上海纽约大学也好、西交利物浦也好,实际上中国教育的深化改革需要这些探索,改革不是拿一套既成的东西给学校,而是让他们去探索,探索完以后,他们会想到我们在改革方案里还没有想到的办法,他们会探索出很多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经验,然后我们去推广。所以改革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拿着规划纲要原封不动的去改革,所以改革要发挥民间的力量,要发挥基层的创造性,然后再由我们去推广,改革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

[责任编辑: 栗一星]
01002002157000000000000001110000127534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