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95后技工的另类冠军之路

2015年12月25日 10:16:47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年终特刊

  林春泷(中)和队友获奖后展示国旗和金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质量,需要“匠人精神”;“中国制造”真正转变成为“中国智造”,实现产能输出,同样需要“匠人精神”。

  在8月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取得4金6银3铜,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其中一个95后小伙儿,叫林春泷。他不懂啥叫“供给侧”,但他懂得,工人技术好,造出的产品才好;产品好,企业才好。他对未来有自己的期望,“平凡地扎扎实实地干下去”,尽量多读书。

  ■本报记者张书旗 刘小草

  工人林春泷不懂啥叫“供给侧”,但他懂得,工人技术好,造出的产品才好;产品好,企业才好。

  提起即将过去的2015年,林春泷既骄傲又忐忑。

  骄傲的是自己代表中国,披着国旗站在世界级赛事的领奖台上,享受到“奥运冠军”一样的荣耀;忐忑的是,作为一名数控比赛选手,在国家尖端技术领域工作,同样面临未知的转变与挑战。

  “埋头苦干的人很多,但走出来的极少。”谈起这一年的转变,这个腼腆的广东青年感慨。从2013年参加全国技能选拔赛开始,林春泷就很少回家。尽管辛苦,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学技术,不会错。”

  在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他和另外两名队友以制造项目挑战赛夺得中国首金。此次金牌零的突破,和奥运会上许海峰射下“第一金”的意义几可同日而语。

  这个只有中专文凭、从小因为不爱读书而让家人头疼不已的农村孩子,从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世界冠军。和他喜欢看的周星驰电影一样,不起眼的小人物也会因为生活的磨砺发出别样的光。

  如今,林春泷已经是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11分厂一名数控操作工,师从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鲁宏勋。在许多同龄人还在象牙塔里汲取知识的年龄,他已经投身于国家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事业中。

  连续三届担任世界技能大赛专家教练的鲁宏勋告诉记者:“对于林春泷这样的技术工人,进入工厂一线对他的成长是最好的。因为生产中质量的要求、新技术的应用、产品的多样性等对他技术技能以及知识的提高,远比在学校和比赛中强得多。”

  在林春泷仍显稚嫩的脸上,鲁宏勋仿佛看到了20岁的自己。随着像林春泷这样新一代年轻技工走上历史舞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也将翻开新的一页。

  从打工少年到世界冠军

  “钱坑镇”是林春泷的家乡,广东揭阳市揭西县一个四面环山的小镇。

  初中毕业后,和同村的多数孩子一样,林春泷走上了打工路,在隔壁镇子找了一份印刷食品包装袋的活儿,收入微薄,工作不分昼夜。干了半年,林春泷就有些吃不消了。

  “可能是打了工,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才发现读书的幸福。”凭借着数学上的优势,他自考了初级会计证,又在二舅的介绍下,进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

  正是这个契机,让林春泷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我就是喜欢那种能动手操作、又和理论相结合的知识,进步得特别快。”第一学期下来,林春泷拿了班里第一。他不甘于此,又报名学习CAD(计算机辅助设计),随后还参加了一个手绘机械制图竞赛,全凭自学,拿了三等奖。

  林春泷自称学数控是“误打误撞”,起初是看上了省赛获奖的一万元奖金。此前从没接触过数控的他,得益于玩游戏练出的计算机操作速度,屡屡令教练们刮目相看,常给他加油打气、开小灶。这让初中时因为贪玩成了“学渣”的林春泷,一下子体会到数控的乐趣,转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学霸”。

  这时候,他才发现“学到技术技能比一万块钱重要多了”。

  机会来了!当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开始时,林春泷作为下一届备选选手参加了培训。作为基地里为数不多的新手,他反复向教练、老选手请教,在训练车间、在学校宿舍,林春泷脑海中全都是操作难题、项目难点,有时候一头扎进实训车间,训练到忘记时间。

  2015年年中,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2进1选拔赛上,林春泷拿到个人及团队第一的成绩,拿到了代表中国去巴西的入场券。

  这一年,他的足迹踏遍中国,走向世界。8月,在巴西的赛场上,代表中国夺得含金量极高的团队项目金牌。

  高徒背后的名师

  和林春泷一样,师傅鲁宏勋同样“动手能力”强。1983年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技工学校毕业时,他恰好也刚满20岁,被分配到研究院11车间当钳工。

  22岁那年,研究院引入大量数控设备。那时候,国内关于数控方面的知识、书籍近乎空白。面对全英文的操作手册和编程手册,英语只有高中水平的鲁宏勋,硬是靠着翻字典啃了下来。他还自学了当年繁琐的DOS操作系统和BASIC编程语言。

  每个节假日,鲁宏勋几乎都是在自学中度过的。除了啃书本,一有空他就逼着自己站在数控机床前,研究机床的工作原理、加工流程。

  两个月后,对数控一无所知的他,不仅在数控机床上编出了研究院第一个加工程序,还制作出了第一个数控加工零件。

  “技术本身对我是有吸引力的,能把一件工件制作得精细、完美,欣赏着自己做完的产品,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就感。”

  2002年,鲁宏勋成为第六届“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得者。“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1车间门口,一个近20平方米的展示柜里,摆满了凝聚着他心血和汗水的各种荣誉证书与奖杯。

  作为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方面的专家教练,鲁宏勋对林春泷另眼相看,是因为一个特别简单的细节:“机床操作需要对机床进行保养,林春泷保养得很仔细、很细致。”

  在选手培训中,他也格外注意这种复杂背后的“简单”。他设计了一套“简单—复杂—再简单”的技能培训计划:选手们从学校中简单、单一的操作技巧培训开始;逐步进阶到完善各种工艺工步、掌握各种加工工艺,熟悉多种装夹、定位与找正方法、测量方法,培养面对复杂结构的加工工艺能力,零件质量的保障能力,积累经验与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到比赛前优化比赛方案、优化工具、优化工艺等,并通过熟能生巧达到“简单”的效果。

  而在工作中,他也将这种复杂背后的“简单”推向极致:在某天线零件的加工中,他设计制作了一次能安装12个零件的工装夹具,并编写了加工程序,使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

  “我们这一行,创新体现在提高零件加工质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上,年轻人想要进步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工匠’,不能像竞技比赛一样拼速度、拼分数,而是要在创新上多下功夫。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体现在精益求精的工艺和精雕细作的制作上,要把每一个工件都做成精品。”

  而通往创新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十几二十年“专注于一线”,踏实地在生产现场把技术磨炼扎实,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林春泷在竞技比赛中还不完全具备的,有赖于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积累。”鲁宏勋说。

  “平凡地扎扎实实地干下去”

  夺冠那天,林春泷第一时间给父母发去短信。不善沟通的父亲并没有说出什么鼓励的话,但每次一有电视台播放儿子的相关消息,一家人必定围坐在电视机前。

  谈及从世界冠军到普通工人的落差,这个瘦弱的广东青年显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光环只是一时存在,我还是要回归工作。就像我师傅说的,工作和现实结合,就会慢慢失去荣誉感。可能我现在基础好一点,最后还是要在工作岗位上慢慢突破吧。”

  11月初,按捺了两个月的林春泷,被分配到一台可以单独操控的机床:“终于有机会操作了,算是对我的一种认可。比赛可能允许失误,可在实际工作中,一出错工件就得报废,这个是从严的。”刚上手的这一个月,他便体会到实际工作中对“精度”近乎苛刻的要求。

  但对他而言,苛刻的要求并不可怕。获得冠军后感受最深的,反而是知识上的匮乏。和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队友玉海龙相比,林春泷觉得自己“书读少了,不会说话”。

  鲁宏勋也感受到了这一差距。在他看来,新一代的年轻技术工人,多数是初中毕业即进入技工学校学习,在文化知识的储备上相当匮乏。

  “我们的优势在于竞技比赛上的举国体制,成绩提高非常快,比赛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未来的金牌奖牌数会越来越多。但这种发展和职业教育其实是脱节的。”

  鲁宏勋介绍,在巴西等国,和林春泷同龄的孩子们,大多会利用课余时间选修技术类课程。鲁宏勋认为,问题的关键更在于,技工职业在现阶段难以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

  他提到一个细节:“我在欧洲见过一个粉刷墙面的工人,是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放在中国,大家可能会觉得非常奇怪。单从这件事能看出一种社会氛围,就是各种职业都是一样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可能我们需要这样的氛围,从待遇、身份的认同感上,给年轻人创造更多选择的机会。”

  林春泷对自己未来的初步期望,是“平凡地扎扎实实地干下去”,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些书,不断地丰富自己。“如果能成为鲁大师那样的人,肯定更好了。”

  这个面带腼腆笑容,正在步入人生韶华的小伙子,坚信着勤能补拙的力量:“三年之内,把实践经验慢慢增加起来,跟着鲁大师学到本领。活到老学到老嘛,你永远学不完的。”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17576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