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给特教老师多一些关爱

2015年11月17日 04:06:11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你的梦想是什么?”

“开一家自己的编织工作室!”

“为什么喜欢编织呢?”

“可以做很多工艺品,可以挣钱,可以送给关心我、呵护我的人!”

这是十岁的宋红同学最大的心愿。她的耳朵听不到声音,在老师的帮助下,宋红用手语描绘了心中的梦想。

11月11日,全国政协“特殊教育发展和管理工作”委员视察团在重庆市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见到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与普通孩子相比,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身体上的缺陷,不过,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在工艺美术课上,视察团的成员们被眼前一件件精致逼真的工艺品惊呆了。一位正在授课的老师说,孩子们都很喜欢手工课,编织的作品很多都获奖了,有些毕业的学生靠手工技能找到了工作。2011级听障班毕业的朱勇,凭借优秀的绘画技能被谭木匠公司聘为画师,月薪能达到5000元左右。

学校注重培养孩子们职业技能的做法得到了视察团的赞赏。委员们一边认真观看孩子们手工,一边互相交流,他们认为,帮助孩子们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能尽快融入社会应该是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这些孩子们可以自食其力,而不是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

然而,培养一个残疾孩子自立成才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特教老师们需要付出千百倍的爱心和耐心。在12日考察重庆市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时,教师陈群的话让委员们不禁动容,“特教老师面对的是一群不同于正常孩子的学生,有的听不见说不出,有的行动迟缓,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等等,如果遇到智力障碍的孩子,往往还要经受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比如孩子们会突然给你一个‘温暖的巴掌’……”

与普通教师相比,虽然特教老师付出了更多的辛苦,但是待遇并未得到更多的保障。在视察团与重庆特殊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说,残疾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一批有爱心耐心、懂得奉献、守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的老师。“特教老师不仅承担着和普通学校教师一样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承担着康复训练、生活指导、值班陪伴等多重任务。但滞后的待遇不仅影响了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也降低了特殊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李龙梅说,她们学校最近三年都有公招计划流失,无法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特殊教育学校编制严重不足,重庆执行的依然是1999年的标准,没有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活管理、资源中心建设等后勤保障岗位纳入其中,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需要。

“除了听不到,其他的都可以做到。”座谈会上,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郑璇的发言引起了视察团成员的关注。郑璇自幼失聪,凭借顽强毅力读完本科与研究生后,又攻读了复旦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郑璇拒绝了东部沿海高薪工作的机会,而是选择投身西部特殊教育事业,现在是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一位老师。她励志为听障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身份认同,希望大家认识到残疾不是缺陷,而是人类多元化的特点。

毕业于西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赵斌,留在母校从事特殊教育系管理工作。“最近一项调研数据显示,特殊教育教师没有职业认同感,吸引力不高,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没有专门的系列和学科背景,只能挂靠其他学科参评,劣势明显;特教教师的津贴一直按基本工资的15%发放,一般都在200元左右,而普通教师还可以有补课费、辅导费等等,所以津贴并没有太大优势。”赵斌表示说。

津贴偏低、评职称难、编制不足………视察团一连5天的走访中,特教老师待遇偏低的问题被频频提及。随团考察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特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希洁表示,职业认同感来自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自我满足感的提高。与普通教师相比,我国从事特教工作的老师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他们并没有得到国家和社会太多的关爱和支持,这不是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教育部、财政部、编办等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支持以及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特殊教育老师们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既能为特殊教育事业留住人才,也是残疾孩子们的福音。谁也不能保证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将来的孩子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不营造一个健康、安心的教育环境?所以,关注特殊教育,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杨希洁坚定地说。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435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