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两代人的读报热 三十年的报纸情

2015年11月03日 09:14:0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陈萍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那时还小,生活在四川东北的一个偏远小镇。小镇老街的背后有一个小小的邮政所,说它小,仅有一间平房,一位大叔是唯一的工作人员。

虽有邮政所,但除开镇上的镇政府、学校、医院和供销社等单位外,订书订报的个人极少。我父亲是教师,喜欢读书看报,他为自己订有好几种书报,其中便有《中国教育报》。我那时也极喜欢读书看报,父亲便为我订有《少年先锋报》《少年科技报》《少年文艺》等报刊。

父亲每年为自己订的书报虽有变化,但《中国教育报》却从没中断过。

所以,我们家竟然成了邮政所订书报的大户,每到估计书报达到邮政所的日子,我便迫不及待拿着父亲的私章去邮政所取书报。

那时我个子小,邮政所的柜台却极高,小手把父亲的私章举过柜台,高声喊着父亲的名字。我熟识的大叔尽管认识我,但仍然先是从我手里接过私章,一丝不苟的看看章上的名字,再小心翼翼的从仅有的那么一叠书报中取出早已写好父亲名字的书报放在一边,然后拿着父亲的私章在印泥盒里戳上印泥,待他再小心翼翼在书报登记薄中盖上印章,最后才把书报和私章交给我。这就算完成了领书报的手续。

每当我接过书报时,大叔都会叮咛我一番:“把私章放好,别丢了;把书报拿好,别弄脏了。”

拿到书报后,我先坐在邮政所外的石台阶上,先把新书新报放在鼻下,猛吸一口油墨的清香,再迫不及待的看我的《少年先锋报》《少年科技报》《少年文艺》等。那时,因为年幼,对父亲喜欢的《中国教育报》,我却没有一点兴趣,直到粗略的看一遍属于我的书报后,才急急忙忙回家。

等我到家的时候,父亲早已等在门口。待他接过书报,首先迫不及待翻阅的就是《中国教育报》。

父亲拿上《中国教育报》就放不下,哪怕在一旁忙这忙那的母亲唠叨不止,父亲也全然不顾。

待父亲看完报纸,再小心翼翼折好、放好之后才会松一口气似的。记得有一次,我用父亲看过的《中国教育报》做了书皮包了书,差点挨了父亲一顿板子。

我的记忆中,那时的《中国教育报》不像现在这样是彩印,全黑白;也不像现在这样出刊多、版数多,就四版,铺开一大张,一周才一刊。而且或许因为地方偏远,往往等到父亲拿到手时,快则过了十几天,慢则过了一个多月了,但仍然是父亲爱不释手的宝贝。

记得有一次我拿着书报在回家的半道时,天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尽管我顾不得衣服被打湿也要极力保护书报,但书报还是被打湿了不少。回到家时,父亲拿着那份被打湿的《中国教育报》心疼不已,小心翼翼的在火旁烘烤。烘烤干后的报纸皱巴巴,父亲再小心翼翼地铺在桌面上,一点一点地抹平整。那样子,是真的很心疼。

去邮政所取书报的日子持续到我初中毕业,到县城读高中才结束。

或许受父亲的影响,1998年我当了教师之后,也对《中国教育报》情有独钟,去学校阅览室时,第一个要找的就是《中国教育报》。印象中,那时的《中国教育报》已经有彩印,每周也两刊,每刊也八版了。

2007年,当我做了校级干部后,为管理干部都订了《中国教育报》,同时也为自己订了一份,每期必看。即使是假期,我也会专门到学校收发室领取报纸,迫不及待看完,再小心翼翼地折叠好带回家,交给已退休十多年的父亲一饱眼福。(作者系重庆市一一一中学校教师)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387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