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论规划与民生

2015年10月26日 07:43:11 来源: 北京日报

  核心观点

  ●虽然时代和环境有所不同,但历次五年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民生改善

  ●“十三五规划”是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加重视底线民生的全面改进

  ●如果违背经济规律,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违背社会规律,改善民生就难免惠及面狭窄,有失公允;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民生工作就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无情惩罚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民生问题至关重要。民生不仅事关民众的基本生活质量,而且事关社会公正、社会安全以及经济内需拉动等重大事项。“五年发展规划”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即将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发展和改革任务,并已经全面展开“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五年规划”中是极其重要的内容,随着人民对于民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规划意义的“五年规划”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将更加密不可分。

  历次五年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民生改善

  虽然时代和环境有所不同,但是历次五年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民生改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回顾历史,从总体上看,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是当时计划经济的重要支撑,旨在勒紧裤腰带搞经济建设,不断提高改善未来民生的经济基础。1955年毛泽东主席指出:“人类的发展有了几十万年,在中国这个地方,直到现在方才取得按照计划发展自己经济和文化的条件,自从取得了这个条件,我国的经济面貌就将一年一年地起变化。每一个五年将有一个较大的变化,积几个五年将有一个更大的变化。”“六五计划”到“八五计划”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发展规划,重点解决民生消费品短缺问题。“九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主要是强调转变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改进经济效率和经济质量有效改善民生。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规划”是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加重视底线民生的全面改进。民生不仅连民心,也牵党心。因而更加重视民生问题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体现。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让困难地区和弱势人群都能够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优)、劳有所得(得有所中)、病有所医(医有所康)、老有所养(养有所颐)、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境有所优、社有所稳,才能充分激发广大人民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前进中实现团结和谐、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三五规划”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如果违背经济规律,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违背社会规律,改善民生就难免惠及面狭窄,有失公允;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民生工作就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无情惩罚。因此,必须制定一个与时俱进、科学管用、耳目一新的“十三五规划”。这就要坚持公平包容、共建共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补齐民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可以说,“十三五”是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民生将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十三五规划”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建设目标实现难度相对较小,就目前的现状,以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且任务艰巨。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稳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老百姓都得到实惠。

  “十三五”期间民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得到极大改善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十三五”期间,民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应该得到极大改善。

  第一,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就业质量不高、结构性问题大于总量性问题,“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古语说:“无事生非”。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要大力提高人民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普遍提高老百姓发展经济的参与感。一方面要通过政策体系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实行政府全面促进就业,市场充分配置就业资源,劳动者自主创业,企业和劳动力双向选择的新就业方针,不断创新业态模式,不断提高劳动标准,鼓励推进体面就业,进一步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努力使人人有活干,人人能创业,人人吃好饭。适时放开全面二胎政策,一方面可适当减缓老龄化进程,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劳动力的可持续稳定增长。

  第二,教育培训是民生之基。目前教育不公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的问题都还比较严重,“十三五”期间要全面提高受教育年限和普遍改进教育质量,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进而提高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古语说:“有教无类”。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既要大力发展高端,也要善于弥补短板。要着力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系统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加大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层次各类人才,让各地的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各地的家长们不再为择校而发愁,让学子们毕业后无失业之忧。

  第三,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目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老百姓对收入差距偏大的抱怨比较多,“十三五”期间要围绕收入倍增计划,大力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同期经济增长。古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十三五”期间要适当缩小收入差距,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生活的认可度。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适时开征居民房地产税,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加大“扩中、提低、限高”力度,早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目前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比较突出,“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着眼于化风险、增福利、兜底线,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全面建成公平流动可持续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着力构建社会主义适度福利社会,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从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努力使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养老无难,治病无碍,居住无愁,增加生命的尊严感和生活的安全感。

  第五,生态文明是民生之境。目前我们生存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守住青山绿水,保护金山银山。发展绿色生产企业,统筹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全面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加强环保执法监管,降低环境污染引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一方面要延长国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另一方面要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

  第六,社会稳定是民生之盾。古语说:“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旧的传统安全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新的非传统安全此起彼伏,“十三五”期间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结合,全面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有效应对现代社会安全面临的各种挑战。进一步加强社会安全防控和安全生产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安全风险理性认知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建设具有广泛认受性的公共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反应机制。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救援救助等能力建设。依法妥善处置涉及宗教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总之,“十三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将极大地惠民生,富民强国。(杨宜勇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导)

【纠错】 [责任编辑: 姚润萍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68128357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