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作曲家周大风:采风而来踏歌而去 

2015年10月13日 09:11:2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10月13日电(记者 段菁菁)《采茶舞曲》的作者、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周大风先生11日在杭州逝世。采风而来、踏歌而去,他以不同的身份,吟唱着音乐和戏曲的绚烂清丽与委婉悠长。

    采风者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风光。哥哥呀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啊东山西山采茶忙……”这是周大风一生中创作的最脍炙人口的作品,除了柔美流畅的旋律,人们更津津乐道其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先后五访杭州梅家坞,对杭州的茶叶大加赞赏:好山好水好茶叶,独缺一个反映茶叶生产的好作品。为此,时任浙江省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去梅家坞体验生活,与茶姑茶农一起采茶、炒茶。1958年初,在泰顺东溪乡茶区采风时灵感迸发,《采茶舞曲》词曲一气呵成。

    半年后,《采茶舞曲》作为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序幕插曲在北京亮相。演出结束,周总理握着周大风的手说,《采茶舞曲》有时代风格、有地方风格,但其中“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采到月儿上”两句歌词似有不妥:“露水茶是不香的,看来你还得到茶区体验生活。”

    两句歌词成了周大风的“心结”。回到浙江后,他一直在思考改词的事却迟迟未能落笔。3年后,周大风再次遇到周总理,没想到总理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你看看,改成‘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怎么样?”周大风暗暗敬佩。

    《采茶舞曲》日臻完美,最终以独立的节目进行演出。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教材。

    斗士

    此后的几十年,仰慕者拜访周大风都为《采茶舞曲》而来,周大风强调,自己还有一首“很厉害”的作品。“这首曲子,后来被定为国际反侵略协会会歌,全世界60多个国家都在唱。”

    抗战爆发后,周大风与同学一起办起了文工团。那段光景,周大风用他的音乐描写沦陷区的民众疾苦,倾诉亡国之痛,抒发救国之情,所创作的歌曲被广为传唱。

    1939年春节前夕,17岁的周大风在上海一份报纸上读到蔡元培先生撰写的《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会歌》。他思量,觉得歌词文采虽好,但略显艰涩拗口,不利于广泛传唱。当晚,周大风便“斗胆”给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在提建议的同时,附上了一首自己怀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一挥而就的白话词曲稿。

    不久后,他从报上看到了自己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词曲,蔡元培赞其为“全球同声,为国争光”。

    60多年后,周大风的学生张红艺重新录制了《国际反侵略进行曲》。此后再提及此曲,老人但凡手边有钢琴,还会自弹自唱。

    人民音乐家

    从年轻时候开始,“人民音乐家”的烙印就烙在周大风身上——他拯救和保护了一大批浙江地方曲种;写了数百万字关于音乐教育的书籍和论文;75岁时依旧担任着100多个社会职务。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卢竹音与周大风都是宁波人。“我在浙江艺术学院当校长时,他给学生做讲座3次,亲自教学生钢琴怎么弹,歌怎么唱,创作怎么搞,他是一个全才啊。”在卢竹音印象里,周大风非常勤奋。

    据周大风的儿子周小风透露,在生命最后10年,周大风陆陆续续写下了100多万字。“总是盯着电脑屏幕用写字板写,父亲把眼睛也用坏了。”周小风说,这些珍贵的文字,家人们打算好好整理编撰。

    与音乐打交道的一生,周大风未尽的心愿还有很多,与学生陈建国共同创立大风奖学金,旨在鼓励那些贫困但拥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和残疾人学习音乐。而位于杭州大关小学的大风纪念馆,也将择日开馆。那里,保留着这位人民音乐家更多的故事,以及湮没在岁月和硝烟中的作品。

【纠错】 [责任编辑: 陈剑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00111680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