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我将青春献给航天,无怨无悔!”——记航天科工“拼搏15年”的主任设计师王征

2015年10月05日 09:25:0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记者华晔迪)2011年11月17日,神舟八号飞船平稳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守在直播电视前的航天人欢呼雀跃。

  王征,着陆最为关键的高度控制装置研究设计带头人,却并未出现在直播的电视机前,抑或庆祝现场。

  此时的王征,正在和“嫦娥”的同事们做着“焦头烂额”的试验,处在探月工程研制某关键产品任务的敏感期。

  这一幕,无疑为这位航天工作者刚刚获得的中宣部、国资委联合授予的“国企敬业好员工”称号,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注脚。

  有“拼命三郎”之称的王征,是高度控制装置创新团队的带头人,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5所主任设计师。控制装置虽然很小,却关系到飞船返回舱能否安全着陆。长期以来,我国控制装置在技术上一直受制于国外。

  “别人能做,我们也能,中国航天不能受制于人!”于是王征从头学、从头干。他不断跑到清华、中科院高能所等单位求教,把自己埋在一摞摞文献资料里,“有人说我性格倔,可我想也就是这股倔劲,让我们的研制有了进展。”

  由于控制装置的特殊性,大量外场试验不是集中在寒冬,就是在酷暑。团队成员印象中,多少个冰雪严寒天,虽然穿着军大衣和毛皮鞋,却还是被冻得膝盖以下没有知觉。夏天40多摄氏度的天气,外场在荒无人烟的空地,没有遮挡物,太阳似乎要把人蒸发掉……

  付出终于赢得回报,项目组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工作出现曙光。依靠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组设计的控制装置攻克航天器月面软着陆核心技术,实现产品适应月面复杂环境、高精度测距、高可靠性、体积小、重量轻……

  成功背后,王征的敬业,令同事记忆深刻。

  2004年9月,王征第一次参加大型试验,“紧张”得满脑子都是“不能失败”的念头。意外偏偏出现,不紧急处置,准备多年的高度控制装置,很可能因为小小的事故告别“上船”机会。

  王征很清楚,尽管有一整套安全防护措施,但如此近距离操作,仍要冒受到辐射伤害的风险。但此时的他没有犹豫,利落地挽起袖子,抓起锉刀……尽管耳边充满“王征你疯了!不要命了!”的劝阻,他却出奇冷静,紧紧盯着那只出现意外的零件,虽然肌肉已紧绷到快抽筋,但手中的工作丝毫未差。

  这一冒险举动最终令试验“有惊无险”:返回舱在降落伞的拖曳下在空中下落,某高度控制装置加电工作,近地面1米,向反推发动机发送点火指令,在反推力作用下,返回舱平稳、呈直立状着地。完美!

  事后,在医院接受体检后,医生悄悄对王征说:“小伙子,你要是再多被辐射几分钟,这辈子恐怕都看不见飞船上天了!”

  “十年磨一剑,立志在心间,一切为载人,青春献航天!”尽管没有第一时间目睹神舟八号顺利着陆,王征依然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小诗,这是他这些年来内心真实的感受。“从22岁到37岁,我将15年的青春献给航天事业。从菜鸟,到主任设计师;从毛头小伙子,到为人夫、为人父……这15年,是我人生最精彩、也最难忘的年华。”王征说。

  在“国企敬业好员工”称号授予仪式上,王征动情地说起他与中国航天的不解之缘:出生时,中国刚刚经历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父母因此为他起名“王征”,期望他的人生是不断征服的“征途”。

  “我是幸运的,加入航天事业,加入这支项目队伍,让我懂得国家航天事业如何铸就,懂得什么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懂得什么是传承。”王征坦言。

  青春,是一腔热血、豪情壮志,也是勇敢面对、担负责任!在征途中跌倒、迷惘,在征途中抗争、前行。回头看看,一切挫折、一切不济,都只是命运的考验;一切付出、一切拼搏,都将在雨后结果!

  这是王征15年的拼搏感悟。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萌萌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1674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