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扶不扶老人”之外,谁来扶一扶我们的道德

2015年09月23日 08:19:3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于子茹)22日,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经警方多方调查取证,认定其属于交通事故,骑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这场“罗生门”终于画上了句号。但是,对于警方通报的结果,仍有不少质疑之声,因为自9月8日起,关于此次事件的社会舆论出现过多次一波三折的反转。舆论一边倒的支持女大学生,相信老人在讹诈。

  不得不说,公众已累积产生了这样一个惯性认知:躺在地上的老人基本上都会讹人,而好心去扶的往往就会被讹诈。

  不可否认,近年来,“扶不扶”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每隔一段时间,该类话题总会伴随着相关事件出现在公众面前。社会道德问题,也随着事件的发酵不断被质疑与批判;社会诚信问题,也在“帮”与“不帮”之间无限被放大。“扶跌倒的老人”已然成为人们心中的痛点。

  讹诈别人,证据确凿,可实践中,警方也难以对讹诈的老人作出较重处罚。这意味着,老人讹诈别人风险基本为零,这简直是稳赚不赔的生意,由此对社会造成的示范效应也就不言而喻。

  试想,倘若好心扶了老人后却反被污蔑,这事恐怕没人再愿意干。而留着摔倒的老人无助地坐在路旁,估计没人会于心能忍。

  扶还是不扶,也就成了一个问题。这种事出现多了,公众的思维定式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

  难道就没有人能解决这一问题?

  一位律师直言,“怎么扶老人”确是个“技术问题”。律师道出了“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社会难题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事发情况的取证难。如果能够解决取证的问题,通过证据来还原现场,那么,这类事件也不会成为难解之题。

  恰好本周,有一位市民还真这么做了,结果自然是毫无风波。但带着防备心去做好事,总觉得有些变味。没错,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身权益的确可取,但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用底线来保护道德,那不啻于承认现实已无道德容身之所。

  有些地方设立了“搀扶老人奖”,将数万元用于奖励那些勇于搀扶老人却被冤枉的好人,意图告诉好心人勇敢去扶,被讹诈后会奖励你。试想,当人们为了奖励才去做善事,这与为了金钱而去讹诈的恶行又有何异?

  说白了,与其讨论老人该不该扶,不如思考我们的社会道德该不该“扶”。

  对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呼吁,那就是加快相关立法进程,用法律来给好人撑腰。而“好人法”也在千呼万喊中“走”了出来。杭州、北京相继出台“好人法”,上海日前也启动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的立法工作,拟对公众无偿参与救治免责,以鼓励更多人加入街头急救,通过立法扶起我们的道德。

  上述举动确实激励人心。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司法实践中,让讹人者犯罪成本上升,救人者不再蒙受不白之冤,才是正理。

  愿天下无讹。

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警方认定学生负主责

“扶老被讹”事件,警方调查为何难服众

辛安平: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逆转”,谁该反思?

【纠错】 [责任编辑: 张立红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48128256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