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迄今发现存字最多的简本《苍颉篇》出版

2015年09月23日 21:38:3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9月23日电(记者 孙丽萍)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后发现的又一重大文化宝藏——《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23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第一、三、五卷。记者在此间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获悉,学者们在整理研究这批海外回归的珍贵竹简过程中陆续有新的收获。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朱凤瀚教授说,《苍颉篇》是失传已久的、对秦汉文化史研究有重大价值的小学典籍。而北大藏西汉竹书的第一卷,就是迄今发现存字最多的《苍颉篇》。

  所谓北大藏西汉竹简,是指北京大学于2009年获得捐赠并入藏的一批海外回归的珍贵竹简,共有3346枚,包含17种抄写于西汉中期的古书。这些古书或是亡佚已久,或是独具特色。它们保存了汉代贵族与士人的阅读典籍的原始面貌,对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这批竹书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组织专家整理和研究,按照《汉书·艺文志》对古书的分类顺序编为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推出。其中,第二卷收录了目前发现的简帛古本中最为完整的《老子》,已于2012年12月出版。

  而此次出版的第一、三、五卷内容也各有侧重。其中,第一卷内容为《苍颉篇》。此书名称来源于简文首句,仓颉造字的传说颇富传奇色彩。《苍颉篇》的秦、西汉文本在汉代以后就不再流行,宋以后即已失传。

  朱凤瀚教授介绍说,《苍颉篇》成型于两千多年之前,可以说是中国迄今所见较早的“识字书”,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七章,以秦小篆书写,作为中国统一文字的依据。西汉时期,该书经过改编,以汉隶形式再现。

  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曾在甘肃、安徽等地发现多种《苍颉篇》文本,但都是残本,文字不全。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汉简《苍颉篇》也仅存500余字。

  北大汉简《苍颉篇》经缀合后,有完整竹简63枚,残简18枚,每枚简写满为20字,现存1300余字,是迄今所见《苍颉篇》中存字最多的一个版本。据推测,此版本书写年代约在汉武帝时期,其字形略呈方形,笔道浑厚,字体具隶书笔意而又保留有小篆字形结构。

  朱凤瀚教授指出,北大汉简《苍颉篇》保存文字较多,且结构相对完整,从中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到这部字书的句式与文字排列方法,体会它对后世各种字书编撰的深刻影响。

  那么,作为中国统一语言文字的一个关键史料,秦汉时期的《苍颉篇》究竟收字多少?据《汉书·艺文志》,西汉早期的《苍颉篇》应该有三千多字。作为参照,西汉时期,一般的书吏可能需要掌握汉字约四五千字,作为帝王身边的史官、重臣则需要掌握更多的汉字。

  “北大简本《苍颉篇》的发现,使这一失传八九百年的著名字书之面貌初步得以明朗,对于中国文化史、教育史、文字学、音韵学与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无疑都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朱凤瀚如是说。

  朱凤瀚教授认为,从汉简《苍颉篇》的书写形式和体例来看,它可以说是两千多年前的一部“蒙学课本”。这部“字书”四字一句、两句一押韵,基本分为“陈述式”、“罗列式”两种句式,如“汉兼天下”“陈蔡宋魏”,等等。其字词多引用自于丰富的两周典籍。

  不过,这部字书因独特的编撰方式与字汇形式百科全书的性质,在秦汉时代不单可供学童使用,也为社会上层与知识阶层所重视。

  “根据史料记载,到汉宣帝时期,当时的文人已经几乎看不懂《苍颉篇》的内容了。这部中国最古老的识字书为何在不长的时间内竟为人所不识?《苍颉篇》更完整的秦汉文本以及与《苍颉篇》齐名、相传成书于西周晚期的重要字书《史籀篇》面貌如何?这些则是有待于今后的考古新发现才能了解的。”朱凤瀚教授说,“对北大汉简《苍颉篇》内涵的深刻理解有待于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纠错】 [责任编辑: 黄锐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665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