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钱塘江大桥的抗战记忆

2015年09月17日 18:23:21 来源: 新华网

  这是9月17日拍摄的钱塘江大桥。无论钱塘江上建造多少座桥,她作为“钱江一桥”的地位都无可撼动。历经建造、炸毁、修复,服役78年,至今坚固如昨——钱塘江大桥,不仅创造了中国桥梁史的众多纪录,而且承载了一座城市的抗战记忆。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新华网杭州9月17日电(记者陈晓波、王政)无论钱塘江上建造多少座桥,她作为“钱江一桥”的地位都无可撼动。

  历经建造、炸毁、修复,服役78年,至今坚固如昨——钱塘江大桥,不仅创造了中国桥梁史的众多纪录,而且承载了一座城市的抗战记忆。

  破“八十一难”建大桥

  无论从民用还是国防角度看,钱塘江都需要一座桥梁连通南北。1933年,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茅以升,受邀赴杭州兴建钱塘江大桥。在此之前,几乎所有此类桥梁,均由外国人一手包办,因为中国人缺技术。

  然而,钱塘江自古凶险,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潮涌入,台风天则浊浪排空。故而老杭州人以“钱塘江造桥”来形容一件不可能的事。历史上,一江之隔令铁路、公路无法贯通,浙江交通因此受限,全国经济、国防也大有妨碍。

  茅以升调查后认为,只要人力、物力适当,“钱塘江造桥”并非不可能。他找来曾一同在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求学的同学罗英当助手。建桥经费则由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奔走筹措。

  1935年4月6日,大桥正式开工兴建,但不久便迭遭各种困难。木桩难打、沉箱难装、钢梁难架……钱塘江的地质和水况一再构成技术障碍,“钱塘江造桥”确非易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建桥更是难上加难。战火很快延及华东。“八·一三”淞沪会战后的第二天,日军飞机初次轰炸钱塘江大桥,随后常来袭扰,所幸大桥本身始终未被炸中。

  政府方面也给茅以升施压。开工不久,曾养甫对茅以升说:“如果桥造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你后头跳!”茅以升后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为钱塘江桥工日夜奔走,精神紧张,忽而愁闷,忽而开颜,有时寝食皆废。”母亲遂劝勉他,唐僧取经,尚有八十一难,何必着急!

  工程虽难,人心却齐。钱塘江大桥施工采用招投标方式。工人饱受承包商剥削,工作极辛苦又危险,待遇却微薄。但抗战爆发后,工人说,一定要把桥完成,支持上海的抗战。他们头顶飞机轰炸,夜以继日地赶工,终于建成了全长1453米,双层公路、铁路两用的钢梁桥。

  “钱塘江大桥的建成,意味着中国人无法设计、建造现代化大桥已成历史。”钱塘江大桥纪念馆管理员魏刚说。

  这是9月17日拍摄的钱塘江大桥。无论钱塘江上建造多少座桥,她作为“钱江一桥”的地位都无可撼动。历经建造、炸毁、修复,服役78年,至今坚固如昨——钱塘江大桥,不仅创造了中国桥梁史的众多纪录,而且承载了一座城市的抗战记忆。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1 2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琼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6597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