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特教妈妈”罗丽秋的担忧:残障学生出路在哪里?

2015年09月10日 16:54:2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9月1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吴昊 林宏)罗丽秋是吉林省通榆县培智学校的普通教师。在这个拥有40万人口的县城里唯一的聋哑、智障儿特殊教育学校里,她既是30多个残障学生的特教也是他们的“妈妈”。近年,特教学校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帮助。教师节到了,“特教妈妈”在高兴之余却也有担忧——即将毕业的残障学生出路在哪里?

  罗丽秋回忆,6年前来到学校任教之初,这些残障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完全是另一种情形:有的学生淌着鼻涕流着口水,有的目光呆滞傻笑不停,有的时哭时笑行走蹒跚。“那时候,这些学生上下楼我都要领着、拽着、扶着,嘴里还得喊着。”罗丽秋说,“课堂上的场景就更不用说了,不停拍桌子的,躺着的,更有的孩子往外跑,拽都拽不住。”

  时间匆匆过去,悉心的教导换来的是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的明显提升,耐心的看护更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罗丽秋说,现在课堂上,孩子们都能够保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还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甚至课间还会帮我打扫卫生。“有一次,患有中度智障和语言障碍的王宇浩还清晰地叫了我一声‘妈妈’。”罗丽秋幸福地说。

  由于在特殊教育事业中的突出表现,2011年6月,罗丽秋作为吉林省惟一代表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2014年罗丽秋被评为“吉林省首届最美教师”“吉林省优秀青年”的称号。

  随着罗丽秋和培智学校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困难家庭将残障儿童送到学校。“这些也让学校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培智学校校长葛建彬坦言。

  不过,除了经济负担,最让罗丽秋和老师们担心的是特教学校毕业生的出路问题。“2009、2010年入学的学生快毕业了,很多家长一问起毕业‘出路’就让我发愁。这些残障学生中只有个别在全国体育、才艺比赛而取得成绩,未来有部分单位接受,其余大部分学生只能被送回家。”罗丽秋说。

  谈到未来的期望,葛建彬、罗丽秋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依靠社会力量帮助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以及残障学生毕业出路的问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田毅鹏认为,除了政府的扶持外,对于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更多的需要依靠社会、慈善组织力量的支持。对于残障学生毕业出路,可以由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同组织一些半公益、半盈利性质的工厂、农场,教给残障人士最基础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在接受政府、社会援助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自食其力”。

【纠错】 [责任编辑: 陈剑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00111652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