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振绮堂书厄真相考(上)

2015年09月07日 02:59:35 来源: 人民政协报

钱塘(今浙江杭州)汪氏之振绮堂,是清代两浙地区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与赵氏小山堂、卢氏抱经堂、吴氏瓶花斋等齐名。极盛时藏书多达三千三百余种,六万五千余卷,可惜皆散于庚申、辛酉之乱。关于振绮堂藏书之散佚,学者多语焉不详。亲历此次战乱的著名藏书家丁申云:“汪氏代衍甲科,门承通德,牙签缣轴,历百数十年,而始散于庚、辛之劫。”民国时期,汪氏后人汪玉年称:“咸丰季年,杭城两次失陷,振绮堂藏书既坐是散失。”当代学者顾志兴亦云:“振绮堂藏书散于清咸丰间太平军入杭时。”皆认为振绮堂藏书散于清咸丰十年(1860)、十一年(1861)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之时。诸家所言粗略,但使用“散”字,却极为准确。亦有学者更进一步,称:“咸丰庚申、辛酉之际,太平军进驻杭州,振绮堂藏书化为劫灰。”似乎振绮堂六万卷藏书被太平军一举焚毁。真相到底如何?值得追寻。

近读柳和城先生《杭州振绮堂、寿松堂书厄新证》一文,豁然开朗。该文披露了一则十分珍贵的史料——上海图书馆藏《孙毓修亲友手札》稿本所收汪诒年《记振绮堂书籍散失原委》(以下简称《原委》),今全文移录如下:

太平军入杭州时,振绮堂书籍并未劫失,亦未烧毁。实被军人将书橱推倒,又将各书尽行取出,一验其中有无藏金。于是书籍狼藉地上,无人收拾。

及湘军收复杭州,汪氏后人有随军入城者,急谒堂勘视。则鸡狗之尸,或悬于梁,或沉于地,或外因饿毙而仆于堂中者,累累皆是,惨不忍睹。彼时狼藉满地之书籍,既无人检理,又急于得赀,一为殓葬之需,于是将各书计斤易赀。不数日,遂散尽矣。

本文作者汪诒年系何人?其说是否可信?查汪曾唯所编之《汪氏小宗谱》,汪诒年乃是振绮堂第四代主人汪迈孙之孙,第五代主人汪曾本之子。世系如下:

汪宪(鱼亭)———汪璐(春园)———汪諴(十村)——汪迈孙(少洪)———汪曾本(养云)——汪诒年(颂谷)

汪宪(1721—1771)是振绮堂第一代主人,至汪远孙(字久也,号小米)、汪迈孙兄弟时,已历四世,藏书亦臻于极盛。汪远孙兄弟凡六人,而据汪曾唯《振绮堂书目后序》,汪远孙、汪适孙、汪迪孙、汪述孙四人不幸早逝,汪迈孙、汪遹孙兄弟恐子侄年幼,遂编纂《振绮堂简明书目》二册。但后来爆发太平天国起义,数万卷藏书全部散失。据《汪氏小宗谱》,诒年之祖父汪迈孙卒于咸丰三年(1853),叔祖汪遹孙(1807—1862)又在战争中罹难。其《原委》一文的基本信息,主要来自战争亲历者和受害者———其父汪曾本、伯父汪曾立、叔父汪曾学等人的口述,其真实性是不容怀疑的。

汪诒年(1866—?),字颂谷,系汪曾本次子,钱塘县廪生,清末学者,藏书家。他是著名维新宣传家汪康年(字穰卿)之弟,编有《汪穰卿先生年谱》1卷、《汪穰卿先生传记》7卷、《汪氏振绮堂宗谱》4卷等,辑刻《汪穰卿遗著》8卷。民国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孙毓修(1871—1923)拟编纂《书目考》一书,收录古今书目六百余种。这期间曾向许多藏书家或藏书家后人发信征询,当然也包括汪氏后人。汪诒年于1918年1月23日撰写的复信和《原委》即收入《孙毓修亲友手札》第九册中。

《原委》一文对振绮堂藏书的散佚情况言之甚详。文中所言“太平军入杭州时”,当指咸丰十一年事。据冯君实主编之《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李秀成领导的太平军于咸丰十年3月19日第一次攻占杭州,但由于战略需要,又于本月24日引兵退出,前后不过6日。咸丰十一年12月29日,李秀成率太平军再次攻克杭州,直到同治三年(1864)3月31日才战败退出,时间长达3年。查阅《汪氏小宗谱》可知,在太平军第一次攻打杭州时,就有数名汪氏族人遇难。但此次太平军入杭比较匆忙,似不足以对振绮堂造成破坏。因此,不少学者将振绮堂书厄系于咸丰十一年辛酉,例如清末崔国榜云:“钱唐汪氏振绮堂,辛酉乱后,汪氏藏书尽散。”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卷二《兵燹卷》亦称:“咸丰十一年,为海源阁遭劫之一年,当时东南收藏,同遭太平天国之劫者,则有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以及杭州文澜阁藏弆之《四库全书》等等。”其说基本可信。

《原委》明确交代,当年太平军攻占杭州时,并未焚烧藏书,亦未劫掠藏书,而是将书橱推倒,又将各书尽行取出,查验其中是否藏有金银珠宝。可见太平军本意并非破坏书籍,而是有其强烈的功利目的,即寻找钱财。这与太平军推倒杭州文澜阁,使本阁所藏之《四库全书》散落一地基本相似。孙峻在《八千卷楼藏书志序》中云:“咸丰辛酉,杭城再陷,两丈(丁氏兄弟)室家遭毁……见阁(文澜阁)书橫弃道侧,俯拾即是,遂深夜潜身诣阁,负而藏之僻地。”所不同的是,文澜阁《四库全书》经过丁氏兄弟的冒死抢救,基本完好;而振绮堂藏书则在太平军撤退之后遭到更严重、更彻底的破坏。

同治三年3月,左宗棠湘军与法国洋枪队打败太平军,收复杭州,汪氏后人随军入城,见到狼藉满地之书籍。时隔三年,曾经被太平军抛洒一地的图书文献,必然会有所毁损与散失,但既然“狼藉满地”,说明有大量书籍尚在。可惜的是,对于这宗价值连城的文献,当时“既无人检理,又急于得赀,一为殓葬之需,于是将各书计斤易赀。不数日,遂散尽矣”。不难看出,售卖这批文献的不是别人,正是第一批返回家园的汪氏后人。由于战乱经年,家产荡尽,族人死亡甚众。为了安葬死者,他们闯进了无人看守的振绮堂,将其中藏书售卖一空。汪氏五代人的精心收藏,数日之间便荡然无存,岂不令人痛惜!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全国赋学会副会长)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20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