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在历史的记忆中传承民族精神

2015年09月02日 08:08:4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9月3日,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日,一个让许许多人感慨万千喜极而泣的日子。它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曾经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次感受伟大的抗战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权、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写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之时,面对的是暮气已久的中国,需要用少年的青春、热血、朝气、生动和勇猛去改造,需要为之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之成为一个少年的、青春的中国。

  死气沉沉的中国并没有在梁启超的大声疾呼中清醒过来,直到抗战爆发。14年抗战是中国近代以来牺牲最惨烈的战争,但也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和反抗侵略的必胜信念。所谓“地无分东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没有这种无畏的精神这份坚强的意志,不可能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战胜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

  站在今天的视角看,抗战于中国,是青春的觉醒,生命的新生。这样讲有两个含义:一是青年是抗战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爱国的青年学生,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在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亿万中国青年始终站在战斗前沿,成为抵抗侵略者的生力军。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在大后方,也无论是在国统区、敌占区还是敌后战场,青年都是抗战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二是抗战从本质上说,乃是生存意志的较量,在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从沉睡中苏醒,在精神气质上重新回到了它的青年时期,以一种青年才有的血性和勇敢,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决战。可以说,抗战是中国人的一次精神再造,它是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起点。

  在那场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战中,中国青年承担了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如今,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同70年前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并不表明抗战精神已经过时,今天的青年,不再需要付出当年那样的牺牲。在当下和平时期,国家的竞争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站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上,我们同样需要有民族的气节,爱国的情怀,必胜的信念,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去付出,去承担,去奋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永恒不变的坚守和传承。爱国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上。虽然现在强调地球村,世界公民,人口流动频繁,国家和国籍的概念比过去有所淡化,但民族国家依然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政治实体。就算移民到国外,就算割断了和祖国的一切感情联系,如果中国不富裕不强大,一个人在移民国也不会受到应有的尊重。

  尽管中国的GDP位居全球第二,军队武器装备也现代化了,国家实力比过去大大增强,可世界并不太平,某种程度而言,崛起的中国依然面临“内忧外患”。此时,如果我们缺少民族凝聚力,不能在爱国的旗帜下凝聚在一起,中国就很可能变得脆弱,难以面对强大的压力和竞争。

  因而,对于今天的青年而言,爱国并没有过时,相反,在今天尤其必要。因为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国家崛起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有凝聚力,为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真正的爱国,不是轻飘飘的口号或宣言,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对祖国的深沉的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爱国不是否认个性和自由,不是不能行使批评的权利,不是打着“爱国”的幌子害国,而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深情。

  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而言,不论好坏,这里的一切都与你息息相关。诚然,社会远非完美,还存在不少让人失望之处,但是,你要使这个国家变得美好,使自己有尊严,你就要动手去改变它。如果人人都认为这个国家是别人的,做一个旁观的利己主义主义者,最后国家沉沦了,你也不能独善其身。我们对中国梦的种种描绘需要自己去创造,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爱这个国家,努力让她变得更美好更强大。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抗争史,在“国破家何在”“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历史记忆中,审视今日青年之责任,进而完成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纠错】 [责任编辑: 冯文雅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28189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