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里斯本丸"的最后故事--中国渔民二战中冒死营救英战俘

2015年09月02日 14:49:3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9月2日电(记者 冯源)86岁的舟山渔民梁奕卷一生中有三件事最为自豪:到老教出了5个打铁的徒弟;年轻时被政府评为“红老大(优秀渔船长)”;小时候出了个点子,在日本人的眼皮下救了三个英国人。

  搭救三个英国人的事发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1942年。虽然已经过去73年,但深深烙在梁奕卷记忆中。

  沉没射杀

  “那天是农历八月廿三(1942年10月2日),天刚蒙蒙亮,我们青浜岛上的老百姓听到东边一声巨响。”比梁奕卷大5岁的林阿根也记得那一天的场面。当时他在山上干活,听到巨响抬头瞭望,只见东边海面上,一艘大轮船的船头翘起,尾部逐渐下沉。

  位于中国东海的青浜岛,是中国最大群岛舟山群岛的一座小岛,向东十多海里,是运输繁忙的公海航线。

  听到巨响的中国渔民们发现,那艘沉船并非商船,而是一艘日本人运送英国战俘的战俘船。

  这艘载重7152吨的“里斯本丸”战俘船,在1942年9月27日上午从香港深水埗码头出发,搭载了1816名英军战俘和侨民、778名日本士兵和乘客,还有1676吨货物。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1.5万名英军投降。而这艘船上装载的战俘,相当于驻港英军的十分之一。

  1942年10月1日7时许,“里斯本丸”被负责破坏日军海上交通的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现有史料证明,“里斯本丸”并没有按照国际公约的要求,安装红十字标志。

  “里斯本丸”中弹后失去动力,在海上漂流。日本军舰赶来了,接走了大部分日本人,只留少量卫兵在甲板上监视战俘。

  当时英国战俘被关在三个闷热、肮脏和昏暗的底舱里,日本人撤退前用木板钉死舱门,再盖上防水布,用绳索紧紧捆住。“里斯本丸”中雷处位于尾部,尾部第三舱的英国战俘要轮流拼命手摇水泵,泵出海水,而其他底舱里已经有俘虏发病身亡。

  10月2日的那声巨响宣告了“里斯本丸”命运的终结,第二舱的英国战俘开始拼死一搏,他们撞破舱门,冲上甲板,然后去援救第一舱和第三舱的战友。第三舱里的英国战俘太过虚弱,行动迟缓,加之通往舱门的木梯断裂。600多人只有200多人爬上甲板,400多人最先遇难。

  但是逃出生天的英国战俘并没有想到,后面还有更为可怖的一幕:日本兵开枪了!

  率先冲上甲板的带队军官非死即伤,跳海逃生的英国战俘也遭到射击,有的战俘想攀上日军的救援船只,又被无情地踢回水里。

  冒死营救

  就在英国战俘拼死挣扎的时候,衣着破旧、肤色黝黑、身材瘦弱的中国渔民,驾着简陋的木制渔船伸出了援助之手。

  林阿根回忆说:“那天正好是刮东北风,正好是涨潮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许多黄头发、红头发的外国人从沉船那边漂过来,赶紧划船去救。”

  除了青浜岛外,东极镇政府所在的庙子湖岛也是全体出动,两个小岛上的198名渔民先后出动小渔船46艘65次,搭救了384名英国人。

  “那时老百姓穷,都是小木船、划不快,一个上午只能来回救两次,有些英国人还来不及救,就被退潮卷走了。”林阿根遗憾地说。

  林阿根回忆,情况后来发生了逆转。看到中国渔民出手搭救,或许是怕自己射杀俘虏的举动败露,日军改变了主意,也开始打捞俘虏。

  英国战俘韩美洵(战后曾任港英政府副辅政司)在战后的回忆录中愤怒地指责说,日本人原本是想让英国人都淹死在海里,这样就可以把责任推到美国人身上,直到中国渔民赶来救援,才改变了主意。

  事实上,在整个二战期间,日军虐待战俘的罪行极其恶劣。修建“泰缅死亡铁路”的盟军战俘有25%被虐死,在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中有近20%的战俘被虐死。而“里斯本丸”上至少有840人溺死,占总数的近50%,这同样是一次“海上死亡行军”。

  原中国二战史研究会秘书长彭训厚说:“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诸多史实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对战俘比德国纳粹还要恶劣残酷。‘里斯本丸’中,日军本有24小时时间转移俘虏,但是却见死不救,这是他们虐待战俘的又一桩恶行。”

  收留掩护

  后来,384名获救的英国战俘登上小岛后,有的人拿出了写有“香港英国人”的中文标志,渔民们才知道原来是落难的英国人,取来干衣服给他们换上,又拿出各家的米饭、鱼干和番薯给他们充饥。

  当时,大米对于处于兵荒马乱的中国渔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食物。林阿根说,他们平时都以番薯为主食,许多人老了都得了严重的胃病。

  “我当时是个小孩子,跑到别人家里看热闹,英国人不会用筷子,只会用调羹,有个英国人还留着胡须,我胆子大跑上去捋了一把。他也不生气,笑嘻嘻地拍着我的脑袋。”梁奕卷说。

  他回忆到,当时在青浜岛上,一部分英国人住在渔民家里,另外一部分则集中住在天后宫。天后信仰在中国渔民中非常广泛,是他们心目中的海上保护神。

  搭救和收留英国战俘的第二天,几架日本飞机就飞到沉船海域域投弹轰炸,4日清晨,5艘军舰从舟山本岛驶来,迅速包围了青浜岛和庙子湖岛。200多名日军登岛搜查英国战俘,殴打中国渔民,勒令他们不得隐藏英国人。

  梁奕卷忘不了那一幕:1942年10月4日下午2时,381名英国官兵被日军押上日舰,他们临走时含泪向中国渔民挥手告别。

  而即使是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仍有3名英国人被神奇地隐藏下来。他们是海军中尉法伦斯、商人伊文斯和外交官詹姆斯顿。梁奕卷回忆,他们是被渔民们隐藏在海边的山洞里。

  后来,3名英国人又被渔民冒险划船送回大陆,一直到达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这些“幸存”的英国战俘得以通过电台广播向世界揭露日军的罪行。

  梁奕卷说,这处山洞是他和两个小伙伴玩耍时发现的,那里三面临海,四周都是巨石峭壁,实际上是风化崩裂的巨石互相堆积倚靠留下的空隙。

  “当时大人在商量怎么把英国人藏起来,我胆子大就插了句嘴,告诉他们那个小湾洞可以。”得到了这个线索,村民唐如良和翁阿川带着3名英国人到小湾洞里躲藏,每天,唐家和翁家的妻女给他们送饭。

  3名英国人从隐蔽到转移,没有一个中国人跑去告密。

  “舟山的渔民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信念:即使你和我之间有三代人的冤仇,你掉到海里我也要救你。”梁奕卷的女儿梁银娣说,“这是渔民朴素的道德准则,不但要救活人,而且要捞遗体。”

  永远铭记

  2009年7月23日,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展厅面积450平方米,分为“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纪念馆、民俗民风馆和渔民画馆三个系列展馆。

  其中位于二楼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展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里斯本丸”事件为主题的展馆,英国人临走时留下的瓷砖、英国人扶着漂流的木梯、船上的啤酒桶、中国渔民给英国人送饭的竹篮……都是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

  梁银娣告诉记者,目前这个展馆已经得到政府拨款,开始整修。

  “那块瓷砖是英国战俘被日军押走前留给渔民严全民家的。”梁银娣说,当时英国人给好些人家留下了物证,一位英国人临走时,摘下了手中的戒指交给渔民刘荣国的妻子杨娇娣。

  这枚刻有“J·N·W”和“9·375”字样的戒指至今保存在刘家。

  “奶奶生前说过,看英国人打手势的意思,应该是让她留个证物。她1996年去世前,嘱咐我们一定要物归原主。”杨娇娣的孙子刘竹定说。

  “长胡子的英国人临走时先打手势比比我的个子,再比比他的个子,朝我招招手,可能意思是等我长大了再见面。”这是梁奕卷记忆中最后的英国人印象。

  但是从那时起,获救的英国官兵就再也没有和中国渔民们见面,直至2005年,才有一位英国老兵查尔斯·佐敦回到东极镇,悼念战友。

  当时,英军密德萨斯团第一营在香港防守,有150多名士兵在“里斯本丸”事件中遇难。

  2013年,密德萨斯团老兵协会寄给舟山“绿眉毛”航海队队长胡牧一个花环,当年胡牧在舟山发起了民间悼念活动,如今已组织过三次民间祭奠仪式。

  当时的报刊记载,1949年2月18日,港英当局曾在香港举行感谢仪式,港督葛量洪出席。在感谢仪式上,葛量洪发放了奖金和作为奖品的一艘渔船,但是钱物并未交到东极渔民手中。

  如今,在浙江省档案馆的特藏室内,仍保存着一组形成于67年前、编号为L030-236的历史档案,这是英国驻华大使馆于1948年与中国外交部的往返信函。

  信函中,英国政府对东极渔民表达感谢,并要赠款赠物。而当时管辖东极乡的定海县政府在回文中说,东极渔民“佥以过去义务,为吾人应有天职,罔求邀功”。

  “现在‘里斯本丸’还有不少未解之谜需要我们探索,但是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绝大部分英国军人和中国渔民已经不在人世,我们需要记着这段历史。”胡牧说。

【纠错】 [责任编辑: 黄锐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645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