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走进抗战“人民第一堡垒”——北京焦庄户村

2015年08月31日 18:19:0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31日电(记者林苗苗)坐落在北京市顺义区燕山余脉歪坨山下的焦庄户村,有着“人民第一堡垒”的称号。村子里,当年民兵中队指挥部的“大炮楼”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依然屹立。在这片看似平常的冀东平原的土地下,隐藏着长达11.5公里、纵横交错、四村相连的“地下长城”。

  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华北平原地区广泛开展的地道战,可谓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之一。

  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冀东抗日暴动以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对冀东的统治,在顺义县城和周围重要集镇都建立了据点,驻扎了宪兵队,还纠集地痞、流氓成立了维持会、警察所等伪军和汉奸组织,进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频繁对周边村镇进行“扫荡”,妄图切断八路军与群众的联系。

  今年84岁的焦庄户村村民、老民兵焦自福至今还记得,父亲1942年惨死于日本人枪下。“日本人还曾把村里15岁以上的成年人都集中起来,让老百姓都哈着腰,谁不老实就要挨打,耀武扬威。”

  焦庄户村地处半山区,平原地带没有高山密林作为掩护,但具备水井深,红胶土质,与邻村距离很近等优势条件。为了抗击日军侵略,焦庄户等地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因地制宜开展了地道战斗争。

  从1943年春开始,焦庄户村民在第一任村长马福的带领下开始修筑地道。1944年,三通顺联合县政府教育科长徐进根据河北冉庄地区的经验,具体指导村民对地道进行“升级改造”。地道从最初只能藏人的“白薯窖”,演变为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的“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地道网。

  在与敌人斗争的战争实践中,焦庄户人民巧妙利用锅台、炕洞、水井、驴槽等村民日常生活生产设施作为地道的入口,既出入方便又较为隐蔽。

  记者走进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开放的地道,狭长昏暗的空间内隔不远就有单人掩体,或者有“分岔路”,地道内还设有会议室、水井、陷阱、翻板、碾盘射击孔、地道射击孔、猪圈射击孔等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地道的原始高度只有不到1.5米,成年人只能弯腰前进,可以想象,当年的焦庄户人民为修建地道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因为当时岁数小,焦自福在儿童团放哨、看马,家里两个正值青壮年的哥哥都加入了挖地道的工作。“那时抗日的形势严峻,离这里二里地的龙湾屯就有鬼子的据点。地道的作用可大了,里面错综复杂,有紧急的情况就下地道,有时一躲要十来个小时。三五家就有一个地道入口,日本人不敢进去,就往洞里扔毒气弹,但我们的地道有盖板能挡住不怕,等出来时毒气还是弄得人嘴里满是苦味。”

  地道不仅能用来躲避敌人,用于打击敌人也十分有效。在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里,记者了解到,在村里的十字路口处常安放有碾盘,其底部与地道相通,碾盘基部有多个射击孔,一旦敌人来犯,民兵可在其中利用射击孔观察敌情、阻击敌人进攻。

  此外,一些垂直的地道出入口或下面设有陷阱,或侧面设有民兵伏击敌人的通道夹层,让敌人进入地道后“有去无回”。

  1947年,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称号。开国上将吕正操曾题词:“地道战是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创造,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堡垒。”

  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大力发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开展多种形式的武装斗争,除了在河北冉庄、北京焦庄户等地开展的地道战,还创造了地雷战、水上游击战、交通破袭战等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堪称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

【纠错】 [责任编辑: 范云波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642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