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中国社会养老观调查

2015年08月27日 18:27:0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7日电(记者黄小希、周润健、张颖)当你老了,头发白了,晚年来了,你打算如何度过余下的人生?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和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们聊了他们的“夕阳计划”,试图探寻当下中国社会各种人群的养老观。

  进养老院接受更加专业的护理,在家人的陪伴下安度晚年,住进高端养老社区享受生活……想法和选择或许因人而异,但选择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养老方式,度过一个温馨从容的晚年,却是人们所共同期盼的。

  【去不去养老院,这是个问题】

  说起养老,很多人会联想到养老院。事实上,老人对于是否去养老院,有着不同的态度。

  今年2月,58岁的刘大军把87岁的父亲和89岁的母亲送进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金鸿养老院。两位老人因为糖尿病、脑出血等疾病,已经很长时间生活不能自理。

  刘大军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自己伺候父母,没送养老院,就是因为舍不得,觉得老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更放心。“但今年大年初五,父母同时发病,自己根本应付不了,最后下决心把老人送来养老院。”刘大军说,“看到养老院的护工晚上能给老人挠痒痒,我自己都做不到,心里非常感动。以前自己照顾老人的基本需求已经忙得焦头烂额,谈不上与老人有情感交流。现在则可以常来养老院看看老人,和他们聊聊天。”

  通过照顾父母的经历,刘大军觉得,将来自己七老八十了,养老金也能有3000多元,“到时肯定要进养老院,为儿女分忧”。

  福建的乔女士今年刚好60岁,独身的她为自己选择的养老模式同样是进养老院。“我考虑好了,要进养老院就要趁年纪还不算大赶紧住进去,这样我不仅能做做义工,照顾年纪比我大的老人,还能有相当一段时间适应养老院的环境。”

  但在一些人眼中,住进养老院意味着与社会“脱节”,人生似乎进入了“终点站”。42岁的河北保定居民张春玲不打算把父母送养老院,一来不放心养老院的服务,二来觉得那里气氛不好,老人也不愿意去。

  有些老人不选择养老院,则是担心被人贴上“儿女不孝顺”的标签。“何必跑养老院,儿女脸上也没光。”70岁的王玉娥老人说,如果躺床上动不了了,也不愿意去养老院,“孩子面子上搁不住”。

  “不得不去”“早早就去”“就是不去”……面对“去不去养老院”这个问题,人们的回答似乎分歧最大。然而,对于身体健康、尚能自理的老人来说,去不去养老院可能是一道选择题;但对于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来说,机构养老日渐成为一种刚性需求。

  在家人身边慢慢老去

  记者调查发现,居家社区养老可能是最符合中国人传统预期的养老模式。

  四世同堂、父慈子孝、含饴弄孙……这样的画面那么温馨那么美,想想都让人心醉。孩子一句“爸,妈,我回来了……”,孙子孙女天真的笑声,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是无法替代的心理慰藉。从中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国老人们对在家人身边颐养天年的那份割舍不掉的情结。

  相比机构养老,居家社区养老能够对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政府力量、市场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统筹协调;相比于纯粹的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又能通过政府及专业化服务力量的介入,缓解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负担。这也难怪,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既能待在家人身边、又能相对便捷获得专业养老服务的模式,得到了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七八十岁老人的普遍青睐。

  在6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的四合上院养老照料中心接待了几位前来咨询的老人。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里计划提供日间照料、入住照护等服务。基于政府提出的公益性要求,目前床位主要计划向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半自理老人等群体提供,老年餐桌服务则计划向社区里的老人开放。68岁的张阿姨说,虽然自己身体健康,现在可以自理,但以后如果有需求,能在家附近就得到服务,感觉很方便。另外一位老人接过话茬说,这才是服务到“家”。

  养老照料中心正是北京市创设的依托社区内的养老机构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新型发展模式。2014年,北京建设了104个养老照料中心。

  “养老照料中心首先是一个养老机构,小的十几张床位,大的有上百张床位,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其次,它与所在街道、乡镇协同合作,了解周边老年人底数和实际需求,通过与专业化公司等合作的方式,让更多选择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享受到专业的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服务。”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说。

  选择在家养老的76岁大学退休教授王瑞棠希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快完善速度。老人说,请保姆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包括身体、人品等方面都没有保障。“有个电视剧叫《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我请的都不止28个了。如果有政府部门审核把关的中介公司提供养老服务也行,搞搞卫生什么的,需要的基本都能解决了。”

  走高端路线,首先得转变消费观

  今年6月,77岁的老刘和老伴儿一起住进了泰康之家位于北京的燕园社区。这是一家保险型“医养融合”养老社区,需通过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获得入住资格,入住后每人年均消费10余万元,可以享受生活管家、营养配餐、护理院健康管理等高端服务。

  在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养老社区事业部总经理刘淑琴看来,国内养老市场存在供给和需求不能很好匹配的现象,数量较大的低端养老机构实际上并不能适应中高端人群的养老需求。

  不过,从目前老年人的总体消费观念及消费情况看,入住高端养老社区尚显“小众”。从事家政工作的韩晓丽发现,很多老人舍不得给自己花钱,有房产和积蓄的也惦记着留给晚辈。有些年轻人还存在“孩子上幼儿园舍得花钱,给父母养老不舍得”的现象。

  记者了解到,和老刘一起入住泰康之家的一些老人换上了更为“超前”的消费观。他们以出售房产的方式,为自己准备了数百万元的养老资金。一位姓任的老人表示,老年人要改变思维,把房子卖了,进入高端养老社区享受好生活。老人说,以前在家里天天想着怎么买菜、干活,现在想的就是每天怎么玩,怎么交新朋友,心情很愉快。

  就算头发白了,也要活得精彩

  有的人一退休就觉得自己步入了“老同志”阵营,有的人抱上了孙辈就叹息“岁月不饶人”。老了就得如此“服老”?

  64岁的曾凤贤不这么看。现在是四川宜宾珙县老年大学舞蹈班教师的她,曾是一名小学老师,因为组织能力强、有舞蹈特长,被老年大学聘请。记者见到曾凤贤时,她正在教舞蹈班学员跳苗族舞蹈,精神状态饱满。

  在曾凤贤的观念里,虽然自己年纪已超过60岁,但依然感觉很年轻,是个“小”老人。“在老年大学,我可以发挥余热,每天都非常快乐充实,这就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吧。”曾凤贤认为,养老不能被动地靠家庭、靠政府、靠社会,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最好能继续就业、学习,不断充实提高,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李万钧表示,老年人应该拥有积极养老观。“我的观念是立足自身,让自己拥有健康体魄,积极为安度晚年奠定经济基础,同时教育培养好子女,更好地享受天伦之乐”。他说,让老年人生活得更美好,全社会也要行动起来,形成敬老孝老的氛围,对老年人有爱心、有孝心,让老年人不论是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超市里,都能够享受应有的优待。

  每一种养老观念,或多或少地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难免带着社会变迁的烙印。然而,没人可以否认,愉快享受晚年这一人生的必经阶段,需要一个健康积极的态度。

  记得那位在T台上自信展示健硕身材的“高龄青年”王顺德吗?还有那位以跳伞庆祝生日的美国百岁老奶奶?他们充满阳光的生活态度,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整个世界。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年轻人自由追逐自己“小时代”的今天,老年人也完全可以拥有精彩绝伦的“老时代”。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明宇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639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