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中国聚焦:中国更深入参与全球史的书写

2015年08月26日 15:29:2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任沁沁 刘宝森 王海鹰)最近有法国学者在研究二战史时把二战起始时间提前了两年,从以前1939年提前到1937年,这一年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正在山东举行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弗兰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评论:“这是欧洲史学界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一种尝试。”

  “在很多欧洲人心目中,欧洲历史就是世界历史。对欧洲来说,打破西方中心论,尤其是打破欧洲中心论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说。

  历史学作为一门知识是没有国界的。漫长的年代里,中国史学主动融入西方。这点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关系演变、交融的历史中可见一斑。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欧美世界举办了115年后,终于来到亚洲,选择中国。史学界认为,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19世纪末以来,世界历史的变迁和全球人文社会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嬗变。

  “大会从一个纯粹西欧和美国学者参与的组织,发展为一个全球性的组织,大会的范式也经历了新旧更替的巨变。”罗伯特·弗兰克说。

  史学界认为,在大会成立之初,支配史学家头脑的是历史主义思想,研究对象主要是民族国家的政治史,写作方法是叙事。而如今,参加大会的史学家讨论全球史,历史学日益社会科学化,历史分析成为主流的表达方式。

  此次在中国举办的大会,第一大主题是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着重探讨了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第二大主题是较为崭新的研究对象:如何书写情感的历史?第三大主题把“革命”研究置于世界历史框架下。第四大主题则是创新。

  “更多地关注人类的多样性和共同价值,世界的一体与文明的传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特聘教授塞尔日·格鲁金斯基指出,唯有打破欧洲优越感与所谓政治正确的陈词滥调,才能促使我们进行反向思维,并激励我们永不停歇地自我反问 。

  “如何构建一种有意义的过去,一种我们可以共享的过去,使它更少地依赖种族中心主义,并能够让我们以一种更具批评性的眼光重新审视现在并从中受益?”塞尔日·格鲁金斯基给出了答案:只有当我们以地方化的各种不同空间来书写它,当把我们居住的地方与所在的地区、国家、大陆甚或全球等不同范围的地域联系起来的时候,所书写的全球史才是系统的、真正探索全球化进程的。

  明清后期特别是晚清之后,中国史学家便开始主动接受西方治学的一些基本规范、纪律,逐渐抛弃了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史学界一般认为,以前是“中国史在中国”,但后来变成了“中国史在西方”。

  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王学典认为,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跟东方的历史经验存在一定错位,现在是“中国史重返中国”,在向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借鉴吸收了西方治史基本规则之后,重建我们自己的历史话语体系”。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两部综合性学术史著作,《中国历史学30年》英文版、《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百年历程》,以促进国内外的史学交流。

  后一本书的核心思想是构建历史学家的全球共同体,指出史学研究中要超越国界、种族和意识形态带来的偏见,促进全世界史学家在研究旨趣、方法论乃至个人政见上的相互理解与包容。

  这只是开放中国的一个表现——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慕兰评价:中国史学界的努力,将太平洋两岸的学者和学术成果更好地融汇在一起。

  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当人类开始讨论全球化、商品、资本流动等问题时,文化观念、历史观的交流也要进一步提升,全球史的书写主体和方式也要重新定义,不能由欧美扮演唯一角色。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召开,标志着中国人将进一步参与到全球史的书写中,而非仅仅欧美国家来完成。”参会学者、著名思维科学家赵大雯指出,四大文明古国,三个都消失了,能够连贯写全球史的只有中国。

  赵大雯建议中国史学家们重新确立世界史关于史前文化的概念。他举例,西方人来到巴比伦的废墟上,写出《圣经》;阿拉伯人来到古埃及的废墟上,写出《古兰经》;亚洲人来到古印度的废墟上,写出《金刚经》。“这三本书的历史加到一起也没有中国的《黄帝内经》久远,中国人应该带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走向世界。”

  弗兰克希望中国历史研究也要“打破中国中心论”。对此,陶文钊的理解是,“要提倡全球史观”。他指出,全球史不同于世界史,世界史好像一个拼图,把中国史、美国史、法国史等拼在一起,就成了世界史;而全球史是研究整个人类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历史研究过于微观,更多的是放在中国国内、放在王朝的更替上,宏观的、比较的视野不够。”陶文钊认为,世界各国的历史都是联系着的,中国史学家应多做全球史、跨国史、多国史的研究,以及不同文明的比较研究。

  “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注,对和平主义的共同认知,是中国历史研究与国际历史学会的共同文化基因。”《中国历史评论》主编王育济认为,和平、安定、统一、富强等价值取向和美好基因,也是中国融入世界文明的文化根基。

  在参与国家最多的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首次颁发了“历史学诺贝尔奖”——“国际历史学会-积家历史奖”,今年获奖者正是塞尔日·格鲁金斯基。

  在获奖演讲中,他说,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这个伟大的东方国度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史的书写,意义重大。(参与采写:韩筱婧 娄辰 席敏 孙晓辉 王子辰 滕军伟)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1638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