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抗战歌曲:七十年后响亮依旧

2015年08月13日 14:46:2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记者尚昊)“我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抗战歌曲不绝于耳……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音乐家、画家丰子恺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留下的文字。

  抗战时期,面对破碎的河山和侵略者的刺刀,一首首抗战歌曲唱出了中华儿女抗争的怒吼和爱国的赤诚,激励着他们与侵略者斗争到底。70多年后的今天,抗战歌曲并没有暗淡失色,反而超过时空响亮依旧。

  “这些歌曲用旋律和歌词保存了一段历史,是我们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每当问起为什么喜爱抗战歌曲时,50岁的北京市民张桂平总会这样回答。

  张桂平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晚饭后到奥林匹克公园与同伴们一起参加合唱。她所在的合唱队少则五六十人,多则百人,一年四季,雷打不动。

  对于张桂平而言,歌唱抗战歌曲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怀旧,而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传承。

  出生于东北的她从小便听爷爷奶奶唱过许多抗战歌曲,这些旋律陪伴她度过了少年时代。她最喜欢《松花江上》,“我也教我的女儿唱这首歌曲,希望她知道国土沦陷是从老家东北开始的。”张桂平说。

  不仅仅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在上海鲁迅公园,西安兴庆宫公园,成都人民公园,更多的普通群众正在用最诚挚的歌声重唱抗战歌曲,追寻历史印记,其中不乏许多年轻的面孔。

  24岁的文家就职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家国企,这位90后坦言自己此前与抗战歌曲的接触仅限于中小学的音乐课上,但最近听到的抗战歌曲却让他耳目一新,并且感受到了流行歌曲所没有的力量。

  一个偶然的机会,文家接触到了在滇池公园自发合唱的市民队伍,并且成为了一个粉丝级的聆听者。“每天跑完步我都会听这些叔叔阿姨们唱上一两首。”他说,虽然时过境迁,但这些旋律和音符仍然能激起他的共鸣。

  感动之余,文家参加了公司系统的合唱比赛,所唱的曲目恰恰就是抗战歌曲中他最喜欢的那首——《南泥湾》。“这是一首延安困难时期的歌曲,可是你能听到的却是一种在困难中积极昂扬的乐观心态。”在他看来,这种精神力量永不过时。

  武汉大学生李莎最近在腾讯音乐上关注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评选活动,100首候选歌曲让她印象深刻。在此之前,她所知道的抗战歌曲仅限于音乐教科书上的那几首,而这个活动则让她“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以前我们只知道《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这些歌曲,但其实我们还有《江南三月》《嘉陵江上》……,这些抗战歌曲曾响遍中国各个角落。”李莎说。

  将抗战歌曲改编为说唱音乐、通过移动应用产品聆听抗战歌曲、参加抗战歌曲口述史寻访……中国的年轻人正以更加多元和前卫的方式感受抗战歌曲。

  抗战歌曲取材广泛,创作风格和表演风格多种多样,其中既有振聋发聩、气势磅礴的大型声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也有舒展恬静的抒情独唱,如《故乡》等;更不乏一些器乐作品,如小提琴作品《绥远组曲》等。

  在中央音乐学院李淑琴教授看来,与今天人们追求的曼妙优美、个性突出的音乐相比,抗战歌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展示的是在民族危亡面前,艺术家们所爆发出的一股强烈的艺术激情与必胜的决心。

  “就像人们依然欣赏着唐诗宋词一样,抗战歌曲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今天依然具有欣赏价值。不仅如此,它更是中华民族不曾忘却的民族集体记忆,人们总会把它记在心上。”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明宇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624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