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电梯焦虑症”折射公众渴求社会安全感

2015年08月12日 08:56:03 来源: 新华网

资料图片

  头痛、腹泻、胸闷……这些症状的病源却是电梯?前不久,杭州一女子经常胸闷头痛,害怕出事不敢坐电梯上班,暴瘦八斤。而另一沈阳的小伙也因不敢坐电梯,每天爬15楼回家,晚上更是做噩梦。

  经过了解,发现他们是因看到频发的电梯“吃人”新闻后,对电梯产生恐惧,想到要乘坐电梯就有明显的焦虑症状。

  的确,从湖北荆州“扶梯吞人”事件、广西梧州男童手臂被电梯夹伤到杭州女子被卡电梯致死,电梯事故频发发生,引起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让公众有如惊弓之鸟,产生自危心理。

  东南大学附属大学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教授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这种可称为“电梯焦虑症”,是指直梯等窄小空间中产生的恐惧症。

  专家分析,当人们看到真实案例发生,会直接刺激脑中的危险应激装置,让人产生担忧、心理加速等生理反应,进而发生回避反应。这些危险在公众心中叠加,致使他们对公共设施抱有恐惧感,形成焦虑心理。

  近几年,不仅是电梯事故,地铁、公交事故也层出不穷,对公众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公众的安全感。“电梯焦虑症”更折射出公众对公共安全的担忧,值得社会警醒和反思。

  虽然有心理咨询师分析,这种焦虑和恐慌只是暂时的,会随着事态的平息和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但实际上,屡屡发生的事故给公众认知和情感上带来的创伤,加剧了公众的不安全感,这种信任感的损害,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去修复。

  置身于现代都市的公众,不能远离公共设施而独善其身。可他们需要的是安全可用的公共设施和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而非使用公共设施时的提心吊胆,更不是事故发生后网络上疯传的注意事项。

  要恢复公众的安全感,不能光靠牢记“这个有毒”“那个很脏”的小贴士自保,相关单位定期对公共设施进行安全监测,建立故障及时排除机制,已刻不容缓。

  同样,除了设施老化、监管不到位、没有定期保养等缘由,一场事故的发生归根到底是责任心问题。责任感一旦缺失,制度也成了摆设,程序成了敷衍,事故变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因此,要缓解公众的“电梯焦虑症”,不仅要用责任意识、责任追问终结公共设施的事故悲剧,还要政策法规、操作管理的保驾护航,让生活中的“陷阱”少一些,让公众看到身边的安全环境在改善,从而赢回公众的社会安全感。(文/林秋铭)

  

  事故频发 你患上“电梯恐惧症”了吗?

  杭州一女子患电梯焦虑症 怕出事不上班

【纠错】 [责任编辑: 黄玥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8128117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