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二月里来》:田野风味的抗战歌曲

2015年08月01日 04:18:59 来源: 光明日报

《二月里来》是音乐家冼星海《生产大合唱》第二场《播种与抗战》里面的一首歌曲。《生产大合唱》是冼星海到延安后半年内创作的第二部大型作品。

多年以后,《生产大合唱》作为整体很少上演了,但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唱至今。

1938年,诗人、剧作家塞克和冼星海先后来到延安,他们同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一天,冼星海向塞克提议,共同创作一部大合唱,要“有力量的”。塞克觉得进行曲式的抗战歌曲已经有很多了,再写“杀呀”“冲啊”的有点儿陈旧,于是琢磨找一个新的题材,在艺术上作出新的尝试。当时正值抗战相持阶段,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于是,塞克想到了写生产运动的题材。1939年3月,在冼星海的催促下,塞克写下一组以生产与抗战为主题的诗,旋即被冼星海谱成《生产大合唱》。

虽然大合唱的创作时间很短,但里面蕴含了冼星海一直以来的重要艺术追求,成为“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中国新音乐。《二月里来》在当时流传较广,冼星海认为它代表了新音乐运动的一种方向。

在大合唱排练期间,他们遭遇了好几次空袭警报,在这样紧张的环境下,大家坚持排练,冼星海的妻子钱韵玲有孕在身,也参加了排练和演出。在《生产大合唱》预演五天之后,1939年3月26日到31日,冼星海身患感冒,花了6天时间写成不朽篇章《黄河大合唱》,这里面蕴含了他写作《生产大合唱》积累的经验。

《二月里来》是一首田野风味的歌曲,表现的是陕北农民参加生产运动的场景,但是歌曲是江南风格的。塞克的歌词写得质朴顺口,前两段以“二月里来”开头,沿用了传统江南民歌中用时令作序引的“某月里来”的表达方式,本身具有民歌风。原词一共六段,每段四句,冼星海将它处理成分节歌的形式,全曲共四句旋律,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前两句是起承呼应的关系,句末都落在徵音上,旋律线起伏不大,流畅婉转,第三句落在角音上,连续的两个切分节奏和较大的音程进行,同前面形成对比,起到转折作用,最后一句落在宫音上,完满地结束全曲。

冼星海的音乐既有壮美的一面,像《在太行山上》《怒吼吧黄河》,也有优美的一面,《二月里来》即体现了这一面。如今,这首歌是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必听曲目之一,也是音乐史课堂上都会讲到的作品。 (李淑琴 口述 本报记者 郭 超 整理)

(李淑琴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富布赖特项目研究学者)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081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