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科普创作如何跟上“互联网+”脚步?

2015年06月23日 10:07: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记者 柴葳)“如今,微信上传播的很多饮食、健康等方面的理念都是不科学的,越是有争议的理念传播得越快,不仅会给公众造成误解,甚至会以损害健康为代价。”日前在京举行的“2015年度十佳新锐科普创客”征集活动启动仪式上,北京科协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吴海云忧虑地说。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发挥科学普及在公众科学素养培育及科学理念传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科普创作工作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

北京市科协信息中心主任张晓芸介绍,此次以“爱创作,懂科学”为主题的科普创作征集活动体现鲜明的互联网特色,旨在发掘和培养互联网时代的优秀科普创作人才。“今年增加了新锐科普动画创客奖和新锐科普漫画创客奖,以体现新媒体和富媒体的融合创作。”张晓芸说,科普创作内容涵盖生态环保、食品安全、减灾防灾、前沿科学、健康生活等领域,特别支持结合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的创作。

“不关注互联网发展对科普工作的影响,不注重科普传播平台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就很难发挥科普创作为公众解疑释惑的功能。”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石顺科表示,今年中国科协已经把科普信息化作为重要任务来推进,而作为科普生产链条的源头,科普创作在科普信息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他也坦言,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科普作品,但关注前沿科学、适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的优秀作品并不多。

吴海云也认为,目前阶段我国的科普创作更多基于兴趣和热情开展,付出多、回报少的情况比较普遍。

石顺科认为,应该借助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发掘和培养青少年科普创作人才;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科学大家投身科普创作,给予前沿科学更多的关注和传播。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79401291